古镇旅游网

洋浦盐田–延续千年的古老生活


正午,班车到达简陋的洋浦开发区汽车站,坐风采车不过5分钟,盐田村就到了。沿一条海边小路走下去,海风咸、日头毒,野生的仙人掌一路恣意生长。当看到仙人掌丛间灰突突露出一片盐槽时,仿佛时间就此停滞。那些看似凌乱实则有序的盐槽,大的有一平米见方,小的只有几十厘米宽,大多呈不规则圆形,一块一块绵延成片,据说这片盐田总面积达750亩,有近7000块黑色的玄武岩,是1200年前盐工们以其自然形态稍加凿刻而成的,每块盐槽的边缘都有几公分高的围边,使得海水不能流出。盐槽面上结着薄薄的盐霜,晶莹剔透,凑近了看时,各种不同形状和线条凝结在石头上,尚未凝结的,则映着天光云影,呈现出一种难以名状的美,有些孤寂,但更多的是古朴,是淡然于世外的孤绝之美。
正是一天里日晒最烈的时候,盐田里几乎没有做工的人,沿海边转了一大圈回来,只见一男一女两人在田里耙土。这种土俗称“盐泥”,看上去普通,实际上经过海水浸泡,盐分相当之高。耙土的两个人,男的年纪足有六十开外,头上一顶破草帽,颈间一条脏兮兮的毛巾,女的用头巾严严实实地包裹住脸蛋,看身形应有40出头。他们自顾自地忙碌着,对周遭的事物视而不见。隔着几米向他们问话,他们难得回答一句,却是我听不懂的当地方言。据说,盐田村里做盐工的村民都姓谭,他们的祖先谭正德是1200年前移民南下的福建莆田人,正是他开创了中国“日晒制盐”的先河,可算是洋浦最早的开发者。在此之前,海边的人们只懂得“煮海为盐”,就是在海边支起几口大锅,用大火煮干海水,锅底结成的盐巴就是劳动成果。


盐田村的古法制盐大体上经过蓄海水、淹盐田、茅草过滤、石板晒、收盐等几道工序:每当涨潮时节,海水就会灌入盐田,把田里的泥土浸泡成“盐泥”,盐工们把盐泥耙起,倒入铺着竹席或稻草的盐池,人跳进去用手搅拌,并且一遍一遍地用脚踩踏,踩踏密实之后再挑来海水注满,过上几天,拿几根棍子丢进盐池,要是棍子浮上水面,说明浓度够了,盐工们就挑卤水倒进盐槽暴晒,不消一天,水分蒸发干了,留下来的就是白花花的海盐。收盐的方法也相当原始,就是用小木刮一个盐槽一个盐槽地刮。令人惊讶的是,就在这种最原始的劳作方式下,盐田村每年居然能生产500多吨食盐!
“洋浦盐田,朝水夕钱”,这句话印证了盐田村曾经令人羡慕的富裕。村里的盐田不知道已经传了几代,不过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村里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继承家业,而是选择出外打工,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在做苦力,不但辛苦而且被人瞧不起。实际上盐田村所产的盐现在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根据海南省的有关规定,不加碘的食盐是不允许上市销售的,可盐田村承袭古法生产的食盐,没办法加碘,当然也无法取得许可证。


离开盐田村已是午后,村口的露天桌球台前却热闹非凡,十几个年轻人聚在那里赌球,浑然不觉天气的炎热和太阳的热辣,想起盐田深处辛勤劳作的那一男一女,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咸淡滋味。古法制盐,虽然被称作洋浦最早的工业,近十几年来,盐田村所在的新英镇已经开发成了一个中等规模的市镇,而盐田村却日渐没落,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几年前,洋浦开发区曾经计划开发千年古盐田的旅游业,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能进行下去,现在,只有一块“千年古盐田”的石碑和一段写着“古盐铺”三个字的残壁,还能依稀看出几年前旅游开发的痕迹。这样的结局,对于千年古盐田来说,不知是幸也不幸了?
旅游贴士:
海口汽车西站直达洋浦开发区的快车每天有四班,此外还有普通中巴,但中巴一般走国道,车况一般,儋州(那大)到洋浦开发区的中巴车很多。三亚到洋浦班车车次比较少,只有早上和下午各有一班。
古盐田生产的老盐巴有清热退火的功效,还可以做成盐包后热敷,在按摩时搭配使用效果更佳,盐田村口有卖老盐的小摊子,但不定时,能不能买到得碰运气。
当地的盐食品相当可口,与别处风味不同,最著名的是盐鸡,推荐庭院老盐鸡,电话:15103633679,就在正对着古盐田石碑的路边。另外村口有卖盐蛋的大婶,买几个热乎乎的鸡蛋和鹌鹑蛋,,盐香配上蛋香让人齿颊生香。
盐田上毫无遮蔽,切记防晒防中暑。这里的土地盐碱度很高,对鞋底有一定的腐蚀性,应适当防护,不过,据说海盐对治疗脚气有奇效,如果不怕损伤皮肤的话,倒是可以光着脚在盐田里走走。洋浦古盐田和中和古镇在一条线上,可以安排在一天游览。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