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南洋遗韵–铺前镇


铺前镇,海南岛最北边的一个镇,当年第一代闯荡南洋的文昌华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困苦,赚到钱后就纷纷回乡建大宅,如今,华侨们的血汗凝结成了铺前老街的古老风景。
班车停靠在铺前汽车站,下车后,沿公路向前走50米,十字路口的一侧便是胜利街,正午的阳光很烈,明晃晃地照在斑驳的墙上,看的人的眼睛有些疼。一条长不过四百米的街,两旁清一色的南洋骑楼建筑,始建于1895年,历经百年风雨,有一部分因缺乏保护已经显得破旧不堪,斑驳的墙体,残缺的拱券,寂寥落寞中,往日豪宅的气息仅依稀可寻。
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国东南沿海的劳工大规模地出国谋生,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形成了“海水到处,便有华侨”的格局。据记载,仅清光绪二年至二十四年(公元1876-1898年),从海南出洋的就有24万之众,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是以自由人的身份去往南洋的,但大部分通过“契约华工”的方式出国,“雾起在南方,雾落在南方,重重迷雾锁南洋”。


如今那段令人心酸的历史早已经翻页,唯有残破的骑楼在阳光下静静伫立,当海风带着咸腥味徐徐吹来,孤独的老人沉默地坐在自家门口独自想着心事,挑担的鱼贩子沿街叫卖却迟迟没有人帮衬生意,老式的理发店店门大开,却不见一个人影,只有风采车在街前不停得绕圈兜客,叮叮当当的铃声划破了长街的宁静寂寥,不知这些骑楼的主人如今身在何处?在他们的身上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惊心动魄、辛酸曲折的故事?遥想当年,那些衣锦还乡的游子们只将风光的一面带回给家乡,却把沉重的痛苦深深埋在那个久远的年代里,一任岁月的沧桑将其渐渐侵蚀、吞没。
从胜利街坐上一辆风采车,几分钟就到了溪北书院,书院的隔壁就是铺前文北中学。铺前镇以前的名字叫溪北,因而镇上这座书院就叫溪北书院。我去的时候,文北中学的学生们正在书院的第一进院子里开会,满满一院子的学生坐在矮凳上,一棵参天大树团团遮阴,青春的气息和盎然的古意交相辉映。静静地站在书院门口,仿佛闻到了一股浓浓的书卷气。一百多年前,这里就曾经书香满溢,规整的古朴庭院,树下的石桌石椅,工整古拙的匾额,木窗棂透出的点点光线,空气中似乎隐隐传来上课的钟声,中国式的治学气息,顿时让我肃然起敬。


穿过庭院是一组四合院式的建筑,正堂名“经正楼”,前殿和正殿之间以及东西二廊相互连接。中轴线的两侧和正殿的两翼对称地分布着后配殿和斋舍,殿内设有“讲堂”,这里是书院训导学生的场所,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去,好像一下子就会迎面撞上一个表情严肃的老先生似的。配殿和斋舍已经破败不堪了,门庭荒芜,杂草丛生,有点聊斋中书生栖身的破庙的气息,但其实那时的学子深夜苦读,必定不是电视剧里演绎的那番光景,水中开满莲花,映衬着安静而古旧的朱红色围墙。围墙外不远处,便是烦嚣市井,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只隔了一条小马路。
旅游小贴士:从文昌汽车站乘坐到铺前镇的中巴车,海口汽车东站有发往铺前的班车。从海口或文昌去铺前,路程差不多远。
到了铺前,一定要尝一尝“糟粕醋”,这是铺前特产,以酒糟发酵而成的酸醋为汤料,将一些海菜、蔬菜等烫焯之后,用铺前糟粕醋拌起来吃,酸酸甜甜,非常可口。
铺前镇离海南岛最北端的木兰角很近,打摩的三十分钟左右车程即到,那里有一座亚洲最高的航标灯塔,有时间的话可以租看一下。
镇上有一两家小旅馆可以提供住宿,不过条件都很一般。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