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找寻鼓浪屿的老建筑


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览馆”的美称,数以千计的别墅散布在绿树成荫的各个角落里。想当年,工人们用轮船、板车一样样把材料从内陆运到岛上,有很多很名贵的石料还是进口特制的,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老别墅也随着小榕树的长大而渐渐老去,大多数朽毁了,但那些斑驳的墙体、暗红的墙砖,却因承载着这小岛许多年来的浮华与沧桑,沉淀出一种遗世独立的美。漫步在那些宁静的街巷,少有行人,阳光随行,墙头探出的三角梅开得正艳,院门半开,诱惑着你推门而入,接下来一个个传奇就将呈现在你面前。
从轮渡码头上岸,向左拐上一条斜坡。坡上龙眼树下那栋不起眼的三层红砖小楼门上挂着鼓浪屿管委会办公室的牌子,这里是英国领事馆旧址,1998年被重建,建筑为两层清水红砖楼,四角出砖入石,落地门窗均配百叶,另外还有监房一所,囚室六间。顺着斜坡继续向上,三岔路口拐弯处是日本领事馆旧址,建于1897年,有中国工匠王天赐设计承建,以拱券宽廊仿英式别墅为基调,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特征,女墙和廊沿压条下采用闽南土陶烧制的花瓶做装饰,古朴典雅。领事馆东侧是日本警察署极其宿舍,厚墙长窗,颇具东洋建筑风格,地下室的监狱墙壁上至今留有斑斑血迹以及被囚者刻下的标语。
鼓浪屿当年还有美领、荷领和德领、法领,原先的法国领事馆旧址早年坍塌,已经有别的单位在其上起了新房子。美领事馆旧址在三明路上,监狱1930年,为两层罗马式红砖别墅,以红、白两色为基调,东南两面矗立白色高大廊柱,四面山墙呈5个大三角作为屋顶装饰,在壁炉烟囱之间,特设一个观景天台。整座建筑的门窗均不装百叶,窗楣只是一弯半月,简洁明快,一派现代风采。位于中华路5号的原荷兰领事馆旧址,楼下已经改建成店铺,经营鼓浪屿和厦门特产,如果不是特别留意,已经很难找到当年的影子了。而鹿礁路上的原德国领事馆,现在成了大名鼎鼎的娜雅家庭旅馆。


出龙头路到了福建路,路口不远处就是安静的天主堂,落成于1917年,是目前厦门地区仅存的一座哥特式教堂。钟楼上高耸的角锥形塔尖,巨大的十字架,哥特式扶壁,爱奥尼克式柱头,大门四周三叶草纹饰和大玫瑰窗,将天主教堂装饰得既庄严又有世俗气息。现在除了弥撒时间外,天主堂平时都是门窗紧闭。鼓浪屿上还有一座天主教堂-三一堂,位于安海路、永春路和公平路交汇处,以红砖为主调,方柱长窗,凝重壮观,一大片圣诞红开在教堂门前,高高的台阶,让三一堂看上去有些遥不可及。三一堂的设计师是留德华裔工程师林荣廷,教师于1928年动工,但期间设计方案一直改动,直到1936年才基本完工。



细看鼓浪屿上的老房子,除了较少几处是纯粹西式风格外,大多数都是中西合璧。当时在鼓浪屿上斥巨资修建别墅的华侨和富商大多是闽南人士,走在鼓浪屿的小巷里,看到那些古老建筑的古希腊廊柱、哥特式圆拱和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两厢夹一厅”模式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从点滴流露的出砖入石的建筑手法里,依稀可辨闽南人的骨子里挥之不去的本土情结。
福建路上另一处有特色的老房子是24号怡园,晚清八大诗人之一林鹤年的别墅,是一处具有闽南民居四房合一厅的格局的房子。建筑为两层民居,吸收部分西洋风格,全清水红砖,圆拱高柱,建筑周边配有自家花园“小桃源”,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但如今,怡园的院子已经被新起的房子挤占得所剩无几,往昔风雅荡然无存。
安海路36号的番婆楼是福建晋江籍菲律宾华侨许经权为孝敬母亲而建造的,建成于1927年,这是一栋二层密缝红砖圆拱回廊式别墅,其中的洛可可风格与中国的传统工艺结合得非常和谐巧妙。番婆楼有鼓浪屿最高大的门楼,两扇大铁门上正反镌两个“福”字,寓意进门见福,出门也见福,楼顶四面女儿墙中部均有画屏,许家儿女还特意为他们的母亲修了一个戏台,请来戏班为母亲唱戏,如今戏台仍在。
泉州路99号的金瓜楼建于1922年,1924年有旅菲华侨黄赐敏买下作为住宅,屋顶两个“金瓜”橙黄泛金,8条瓜棱十分明显,颇有拜占庭建筑的风采,这种类型的建筑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以及奥地利的萨尔茨堡等城市均可见到。而它全部的梁、柱、檐、楣、板、角、都饰有花卉、禽鸟、植物浮雕,又极具田园气息,窗户是欧式的,房间、厅堂里既有中国传统的厢房和公用的中厅,又有欧式的壁炉和宽廊。金瓜楼的门楼装潢得犹如城门一般,门楼分为两层,运用中国歇山顶建筑手法,飞檐翘角,这是鼓浪屿建筑中独具风采的一座门楼。


要看纯粹闽南建筑风格的老房子,鼓浪屿也能满足你的愿望。沿中华路一直往海坛路方向走,可以看见一处门楼低矮的红砖大屋,那就是四落大厝,大夫第就在它旁边,这两栋大宅的主人是清代的商人黄勖斋。关于黄勖斋的发家史,有点像今天的电视剧,情节相当传奇。传说当时经营货船运输的黄勖斋,有一次在水仙路大排档吃蚝仔粥,巧遇海盗首领蔡牵,蔡牵吃饭忘了带钱和店主争吵了起来,黄与蔡素昧平生,却慷慨解囊为其付账。后来黄勖斋的货船被海盗劫至一小岛,驻岛首领有恰好是蔡牵,蔡牵连忙为黄勖斋松绑,设筵压惊,临别还赠送一面黄色令旗,嘱其插在船头,便可不受打扰。从此,黄勖斋的船只行驶南北畅通无阻,几年便发了大财,建了一座二落燕尾式四合院(大夫第),后因人丁繁衍,便在四合院右侧再造四落大厝(即四进房屋的院子)。大夫第与四落大厝是鼓浪屿现存最早的民居,作家舒婷对她每天都要路过的这两幢老宅有非常生动传神的描摹:“有庭院深深的大夫第和四落大厝。铜门环凹凸剥蚀,击一声绵长,再击一声悠远,声声清亮如磐。红砖铺砌的天井里,桂香一树,兰花数盆,月季两三朵。檐前滴水青石,长年累月,几被岁月滴穿。中堂的长轴山水,檀香案上的青瓷描金古瓶,甚至洒扫庭院的布衣老人的肩头,似蒙着薄薄一层百年浮尘。”这片充满着闽南风情的红砖雕花,短屋矮墙,无处不透着古朴精致,绝美华丽。
贴士:
鼓浪屿上有1000多座老房子,其中以漳州路、福建路、鹿礁路、复兴路、中华路、泉州路、笔山路、鼓新路等路段比较集中。
在天主堂参观是请不要随意走动,拍照时请不要用闪光灯。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