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和平古镇


和平古镇位于邵武南三十公里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目前还没有进行商业开发,基本保持了中国岭南古镇的原汁原味,在那里可以找到与丽江、周庄、阳朔完全不同的感觉,  古镇从唐朝走过来。地处邵南要冲,却是邵武历史上的第一古镇,历来是邵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唐天成元年,和平即已形成街市,称旧市街、旧墟街。想当年和平是邵武沟通闽西南和江西的交通枢纽,兼之此地特产丰富,故商贾云集,附近府县和福州及江西等地均有大量客商前来进行茶叶、笋干、纸张、粮食等贸易。昔日五天一墟的繁荣景象当然无比壮观,偏安一隅的和平小镇便在这交易集市中平实耐久地生存着。旧市街历时千余年长盛不衰,作为贸易集散地的青石古街区,也得以延续并保持至今。虽经时世变迁,青石小路已成为历史的见证,安祥的横贯在小镇的南北。
高墙黛瓦马头檐,一座座布满精美石刻的牌坊式门楼上镌刻着大夫第、郎官第、和平书院的字样,一条“岁进士巷”记述着从宋朝以来陆续从和平古镇走出的133名进士,让任何一个人走进这座外表普通的古镇都不能小瞧。
和平古镇不算大,城堡式布局,城墙石头垒成,高不盈丈,布满了青苔和蒿草,谯楼有两座,每座三层,挑梁飞檐,气韵非凡。一条青石板铺就的旧市街贯穿南北,600米长的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古市街又联通着四通八达的鹅卵石铺成的小巷, “巷深苔藓盛,天小白云稀”,每一条古巷都有一个名字,每个巷名都有一个由来。小巷曲曲折折,一拐弯就会有一座“大夫第”呈现在你面前,两拐三拐就可以看见镇外金黄的稻田,这里智慧的乡民曾经创造了稻田养鱼、田埂种豆的农业耕作技术,这种标准的生态农业模式成就了古镇百姓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禾坪”演变为和平,和平古镇由此而来。



中国大凡有名的古镇过去都曾经是舟车熙攘,商贾云集,占据着交通便利的水旱码头,时过境迁,当传统的交通优势不复存在,这些古镇也开始从繁华走向落寞,浮躁趋于安详,昔日的辉煌也正在从人们的记忆里慢慢地消退,战争、运动以及无处不在的商业活动也都很少眷顾这里,古镇们因此幸运地保留了这份昔日的荣华和拙朴。和平古镇应该就是他们的代表,当年入闽的三条古隘道之一——愁思岭隘道就在古镇境内,古道和古镇,就像两个相濡以沫又阅尽沧桑的老人一样在冬日的暖阳里相互依偎的浪漫地老去。

和平的旧巷大多年代久远,所以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发现,很普通的居民就可能住在一座明清的房子里,进入宅子也许才能感受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风韵。建于五代的和平书院乃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晚年弃官归隐后所创。创立之始,专供族中子弟就学,是因为处此五季更移之际、惟戒诸子养韬晦光毋昧时而燥进。和平书院从此开了宗族办学的先河,于是邵南地区各族争相效仿,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俗。和平书院创办后的数千年间,邵南地区文风炽盛,人文荟萃,俊贤辈出。现存的和平书院为清咸丰年间的建筑,青砖高院,大门两侧是精致的砖雕,雕饰内容丰富,现在陈旧书院虽然尚未修葺,但仍然能感受到书院昔日的规模,站在院子中央,耳边似有朗朗的读书声传来:人之初,性本善……

和平古镇不但人杰地灵,还是物宝天华之地。勤劳的和平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耕作中还保留着稻田养鱼、田埂种豆的习俗,不但充分利用了土地,还产生了闻名遐迩的特产kk和平豆腐。因为田埂种豆的传统,和平盛产优质黄豆,又因昔日繁华的集市,和平豆腐远近闻名。和平豆腐制作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而独特的制作工艺却是世代相传,许多人以此为生。和平的游浆豆腐最具特色,其味自然纯正,鲜嫩可口,因而闻名遐迩。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