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新沂窑湾古镇

窑湾古镇位于徐州新沂市西南35公里、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与宿迁、睢宁、邳州三市县一水相连,素有“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和“鸡鸣听三县”之描述。

窑湾镇自公元618年唐朝建置,已有1300余年历史,但作为商贾重镇,却是由大运河而兴。明末清初,中运河开通后,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的窑湾,扼南北水路之要津,成为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码头之一、南北水运枢纽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国各地的货物依托窑湾码头实现南北流通,有的还远销南洋、台湾、日本等地,“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水运的兴盛带动了窑湾工商业的迅速繁荣,在清至民国的鼎盛时期,古镇设有8省会馆和10个国家商业代办处,美、英、法、意大利等多国商人和传教士来窑湾经商传教,镇上设有大清邮局,钱庄、当铺、商铺、工厂、作坊等达360余家。水运的繁荣和工商业的发达,使窑湾古镇又有 “黄金水道金三角”和“小上海”之称。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交流和融合的桥梁,通过大运河所实现的规模最大、最为频繁的人际交流,无疑是商人的交流。大运河主要通过商人的交流,促进了南北(包括东西)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接触、融会、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运河文化。所以说,商贾文化又是运河文化的基础文化,崛起于明清时期的商帮文化,作为商贾文化的重要部分,在运河区域高度发展。
窑湾古镇的规模,与运河区域的一些大城市远远不能相比。但窑湾古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运河文化在窑湾古镇的典型体现。窑湾古镇位于中运河中段,其物流辐射面积广及苏北鲁南,大运河在此与骆马湖交汇东拐,由于运河与湖水存在落差,水流湍急,逆水需拉纤行船,窑湾古镇又处于航程中点,南来北往商船均要在此停泊中转物资,或休憩、补充给养古镇又被称为大运河的黄金拐点。如此重要的商业地理价值,南北商家极为重视,云集窑湾,古镇遂成运河商贾中心。
万商云集,自然形成商帮,商帮文化在窑湾古镇有其显著的特征。


一是会馆林立,为大运河古镇会馆之最。商帮以亲缘和乡谊关系相结而成,会馆不仅是商帮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某一地域商帮形成并成熟的标志。窑湾古镇历史上曾建有山西会馆、福建会馆、苏镇扬会馆、江西会馆、山东会馆、安徽会馆、河南会馆、河北会馆等八大会馆,位列十大商帮的晋商、徽商、闽商、赣商、苏商、豫商,鲁商均在窑湾建有会馆。这些会馆均由同籍商人集资所建。在一个古镇同时存在八家会馆,可见商帮在窑湾古镇的兴盛。
二是各成体系,充分发挥商帮经营优势。商帮利用亲缘乡谊,实现协调经营,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争取利益最大化。窑湾古镇的商帮,充分利用商帮优势,形成了各自的经营体系,既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能充分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繁荣。山西商帮的经营以金融业为主,全镇13家钱庄、2家典当铺均由山西人创建经营;福建商人以烟丝经营为主,仅吴家烟丝就有5家分店;苏镇扬商人则先后开办五洋公司、美孚石油公司,主要经营日用品;江西商人开办并经营有7家药铺,中成药远销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山东和安徽商人经营码头货船生意,并设有镖局;河北商人经营牛骡等大型牲畜;河南人则从事贩运、开作坊。各商帮之间还相互融合,形成了粮行、盐帮、船行等行帮组织。总之,在商帮的体系下,商人各安其业,维护了古镇的商业繁荣。
三是商帮聚集,形成南北文化交融特色。商帮形成的地缘群体,住房、宗教、教育、文化娱乐等均成为群体的需要。众多商帮云集窑湾,各具的地域特色文化同时也被带到窑湾,实现文化的交融。
建筑风格的交融。窑湾古建筑群不同于平遥古城,也不同于乌镇周庄,而是建筑各具特色,体现南北交融风格。山西会馆和山东会馆庄重宏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传统标准模式。福建、江西会馆在南方园林布局结构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富丽豪华,生动活泼。山西人住房布局结构严谨,呈现山西古建筑特色——“天井院”;福建住宅仿南方园林式建筑,整体砖木结构,青砖小瓦,院落宽大,吴家大院有四进院落,是古镇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宅院;江西、福建、苏镇扬人住宅多注重室内装饰,多悬挂家乡名人字画。此外还有大户人家所建北京四合院构造、欧州宫殿式小洋楼,天主教堂则为典型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由此形成了窑湾古镇丰富多彩的建筑特色。
宗教的多元化特色。有商帮就要有自己的信仰,各地的宗教被商帮带到窑湾膜拜。山西人建有关帝庙,福建人建天后宫,朝拜妈祖娘娘,苏镇扬人供奉孔圣和门神秦琼、尉迟恭,江西人建逍遥宫,供药王像、拜岳飞父子,山东人建三义庙,拜刘关张,安徽人供奉如来观音,河南人建河神庙,愿风调雨顺。各个行业都还供奉着自己行业的祖师爷。所以,古镇庙观众多,涵盖释道儒,供奉的既有北方的关公,也有南方的妈祖,再加上天主教堂和耶稣教堂,真是琳琅满目。
文化教育的融汇发展。商帮多注重子女的教育,促进了古镇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融汇。如苏镇扬人文化底蕴深厚,创办私塾学馆,教育本帮和其他古镇居民的子女,其他商帮也先后建立学校,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促使后世出现了参加鸦片战争的武举人臧纡青、抗击八国联军的震远将军马从凯、参与公车上书的举人陆文椿等窑湾文武名人。窑湾还先后出现了在台湾接受日军投降的陈宜鼎将军、新中国第一位进入联合国的记者、资深新闻人赵立凡、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杲向真等名人和一大片在外乡贤,这完全得益于商帮形成的优良教育和文化传统。1938年日军进入中国后,窑湾商人按照政府要求疏散到全国各地,并形成了窑湾商帮,窑湾文化亦传播到全国各地,上海、南京、合肥、青岛等地至今仍有窑湾街、窑湾路等地名,充分体现了窑湾商帮文化的凝聚力。


民俗、饮食文化的融合。 窑湾古镇的民俗文化深受商帮文化的影响,夜猫子集市是窑湾特有的商业民俗文化,全国各地的商人在夜市里交集,各种经营和生活方式得到充分的交融。琴书《打蛮船》极具苏北鲁南特色,传说《十大巧女》颇具江南风味,皮影戏为正宗山西韵味,巡街打更、抛绣球、茶馆扬琴、水龙会等各具地域特色。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使游客有韵味绕梁之感。
窑湾古镇的特色食品口味独特,营养丰富,亦多具商帮特色,窑湾船菜,食材均为河湖时鲜,精心烹调,色香味俱佳,为苏北厨艺一绝。著名的窑湾绿豆烧原名绿酒,为明朝宫廷御酒,明末由江西籍宫廷御医赵学敏等传入窑湾,酒含名贵中药50余种,如绿豆汤色,为保健佳品,乾隆时定为贡酒。窑湾甜油是清康熙年间,由江西籍名医宗柏云和赵学敏,在酱油的基础上融入养生理念研制而成,有滋阴养肾、增强人体免疫力、健胃美容的作用。窑湾云片桂花糕的制作工艺及原料亦是由江南传入,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
综上所述,窑湾是对大运河文化体现最为典型古镇。在各地商帮的经营下,南北文化在窑湾古镇充分交融,造就了窑湾古镇商贸文化的辉煌时代,在大运河沿岸,能够充分体现南北文化交融特色,留下如此深刻的商帮印记,窑湾古镇是绝无仅有的。


近年来,新沂市十分重视对窑湾古镇的保护开发,编制了《江苏窑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江苏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保护性开发规划,投入10多亿元资金,按照规划要求,修复明清 古建筑1600多间,完成西大街、中宁街、吴家大院、徐家大院、赵信隆酱园店、绿豆烧酒厂、东、西典当、大清窑湾邮局、古码头、界牌楼、八大会馆、天主教堂等数十处历史遗存和文化景点的修建工程,打造出十余处船菜馆、龙舟驿、三晋别院等主题文化餐饮、客栈,招商了一批特色非遗文化项目、手工艺商业,注重开发传统民俗戏曲和特色产品,窑湾绿豆烧酒成为全国地理标志产品,赵信隆酱园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保护开发的窑湾古镇,完好地保存了窑湾古镇的商帮文化特色,成为一个“美镇围田头,美游好看头、美景秀镜头、美境深心头、美导好说头、美趣设谜头、美食品嚼头、美产有来头、美宿好梦头、美戏出风头、美名强势头、美誉抢龙头”,中国大运河沿岸最能体现运河商帮文化特色的第一古镇。
在注重彰显古镇运河文化特色的同时,窑湾古镇景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古镇景区服务管理,先后通过了GB/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评估验收,被评定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 徐州市服务业名牌产品、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最佳人文古镇等,并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复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古镇景区每年接待游客已超过100万人,同时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必将打造成一个“人要慕名来、车能方便来、喜欢住下来、口水流出来、晚上靓起来、特产装起来、离开还想来、推荐亲朋来”的世界遗产级休闲度假商帮文化古镇。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