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丝绸之乡盛泽

       

盛泽地处江南水乡,南接嘉兴,北通姑苏,京杭大运河从她侧畔流过,水陆交通非常便利。
  昔时盛泽镇上良多的陈旧绸庄那时固然曾经大都终了营业,会馆也已酿成民居,或成为文物。然则,盛泽“丝绸之乡”的美名却连续至今,而且不时发扬光大。今天的盛泽新区,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近千个摊位的东方丝绸市场远近知名,二十多家丝织厂出产着高质量丝绸产物,我国每年出口的真丝绸的五分之一来自这里。
  盛泽起首吸引我的是良多的丝绸事迹。过去盛泽镇是一个号称有七十二条半胡同的多弄之镇。那时,古镇旧区仍然有良多小街。徜徉在古朴的冷巷中,不时能读到与丝绸有关的巷名,看到还残藏着往日商号遗址的古旧修建。明代有名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醒世恒言》中曾经何等描写那时的盛泽镇:“镇上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彻夜通宵”;说到镇上丝绸业的盛况时,他写道:“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场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购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其手工业、贸易的昌隆现象由此可见一斑。据本地一位白叟讲,昔时小街上商号林立,招牌和幌子四处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客商以及从周围村庄来镇上绸庄交绸(代加工的制品)、拿丝(织绸的原料)的机工(临近村民)常常聚积于此。白叟的祖父辈,收罗他年青时都是以做丝绸领投为生(“领”织绸的机工,去“投”赐顾帮衬的绸庄,以此获取引见费。也就是那时的“中介人”或“生意人”)。到了清初,从全国各地云集于此的客商为了生意的便利,纷繁树立起本人的会馆,如徽宁会馆、山西会馆、济东会馆等等。



  游过古街老巷,就该去寻觅这些会馆的遗址了。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济东会馆位于斜街,由多间高梁大栋的房子构成,门口是一座严肃奢华的砖砌门楼。分隔济东会馆,沿河东行二、三百米,便可看见一座古庙,这就是建于清代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先蚕祠。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是轩辕皇帝的元妃嫘祖起首喂养野蚕,采茧,缫丝,织绸,并把这种身手教给庶民(关于蚕桑财富的由来,《山海经》尚有别论)。于是,后人尊她为“蚕神”。镇上的先蚕祠就是为祭拜她而建的,所以又称嫘祖庙。
  辞别先蚕祠,我们又乘小舟沿河流朝乡间驶去。一路可见大片的桑园,和掩隐在桑园后面的一栋栋美丽的楼房。小舟翱翔于犬牙交错的水道上,不时会穿过一座座造型古朴的石桥,桥上刻有精巧的图纹和诗词,细心观摩,竟大多与植桑、养蚕、织绸有关。盛泽白龙桥上有何等一副桥联:“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从饮水更思源。”细细品尝,往日的荣华现象似乎又依稀展示在面前。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