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千年原味古城浚县


浚县是个有历史、有风景的地方,因为地处偏远,很少人知道,保留了古城的原汁原味,所以显得很清静。但这里山虽不高,却承载了道佛两教。小城不大,却出现了子贡、贾护、王梵志、谢偃等众多圣人学者。

浚县古称黎阳,位于河南省北部,北接“七朝古都,那”安阳东临油城濮阳,南靠电子城新乡,西依煤城鹤壁,县城在广阔的豫北平原上,夹在突兀对峙的大任、浮丘两山之间,面对黄河故道,形成“两山夹一城”的古城格局和独特的天际线浚县是个有历史、有风景的地方,因为地处偏远,很少人知道,保留了古城的原汁原味,所以显得很清静。在2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浚县名流辈出。春秋时的端木赐(子贡)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佼佼者,西汉经学家贾护是《左氏春秋》的重要传人,唐初的白话诗人王梵志开创了我国通俗诗的先河,其诗被称为“梵志体”,明代的王越‘出将人相,文武全才,,浚县古城始建于明代,古意犹存,现存浚县古城墙、文治阁、黎公祠、翰林院与翰林府等古建筑。



浚县古城墙闻名遐迩,有“南京到北京,比不上浚县城”说。该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今仅存西门北沿卫河一段,南北长70米,有“观澜”、“允淑”两小门。文治阁屹立在县城中心,原名中心阁,高峻壮丽,庄重典雅,为古城的标志。阁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三十年(165年)移钟于阁上,又称钟鼓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改名“文治阁”,取“以文为治”意。文治阁通高约20米,上下分楼、台两部分。四面券洞,相对通行。平台上建筑,高10米,分两层,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平台上有水泥栏杆,凭栏四望,古城另外,古城南门内有黎公祠,亦称子贡祠,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知县刘台创建,现祠为光绪元年(1875年)知县张宝禧与子贡后裔端木继敏重修。县城西大街有翰林院与翰林府,是子贡后裔第78代孙端木照琛于清光者二十二年(18%年)兴建的。城内外还有升仙塔、北关文昌阁、恩荣坊、子贡墓等古迹和清代民居
大山、浮丘山这两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丽青石山峰,松柏苍翠,聚集着大量的人文景观,是古城的两颗明珠。
大山虽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无数历史名人或登临高歌,或赋诗摩崖。千百年来,有十几位帝王将相亲临大依山,汉光武帝曾于山上筑坛祭天,陈子昂、王维、岑参、范成大、王阳明等2多位著名诗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浮丘山因山势若浮舟而得名,东峙大伍,西扼卫河,北视古城,形势险峻。两山现有佛道建筑9处,亭台楼阁、寺庙、宫观遍布。北魏的天宁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楼”而闻名遐迩。大石佛高2237米,后赵主石勒依西域僧人浮图澄之言在大任山东麓依崖凿成,以镇黄河,距今已16×余年,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一尊大型摩1造像,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艺术、历史政治等早巳引起专家学者的惊叹。大石佛附近有著名的唐代《大任山铭》摩崖题记及藏经阁、丰泽庙、龙洞、吕祖洞、禹王庙、阳明书院、壶天道院等胜迹。



以浮丘山为中心的浚县正月会,规模盛大,范围涉及城内、南关、西关、东关和大怔山,方圆数里,又称浚县山会,又因赶会者多上山朝拜老奶(碧霞元君),故俗称老奶会。浚县正月会兴起于明代中期,会期自正月十五至月底,为时半月。远近香客由会首带领,高挑朝山进香旗,直趋碧霞宫,燃放鞭炮,焚香叩头,祈祷保佑,浮丘山顶鞭炮声昼夜相继,大殿前名铁火;池内香火昼夜不熄。县城四关四街人流如潮,水泄不通,县城四郊道路车水马龙“家家产户香客满,送往迎来不得闲,豫、冀、鲁、皖、晋商贾如期赴会;绸缎、布匹京广杂货等一应俱全。
旅游TIPS:
鹤壁郑州等地都有车可达浚县;
大山景区通票60元(包括浮丘山);
电话:0722-3222513。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