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沙湾古建筑


留耕堂
留耕堂是沙湾何氏家族的始祖祠堂,是番禺地区现存年代最久远、布局最严谨、规模最宏大、造工最精巧,至今保存最完好的粤中宗祠的经典之作,有“岭南综合艺术之宫”的美誉,为沙镇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何氏是沙湾的一个大家族,曾与“石楼陈、员刚崔、南村邬”并称番禺四大名族。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何氏先祖何德明(号象贤)迁居沙湾,从此繁衍生息,富甲一方。
留耕堂始建于1275年,其后屡建屡毁。目前所见的留耕堂为1700年扩建而成,面积为3334平方米。建筑座北朝南,以南北中轴线对称分布,为五开五进,依次分为头门、仪门、象贤堂、后殿等四大组成部分。留耕堂以柱多而闻名,木、石柱共112条,囊括了元、明、清各个朝代精湛的砖雕、石雕、木雕和灰塑艺术,风格各异,却浑然一体。
头门前的广场为“天阶”。天阶之南是水风塘。水风塘北面伫立左右各4座旗杆夹。古时,族内子弟考取举人以上功名,则可在祖祠前“竖旗杆”,是光宗耀祖、彰显族姓成就的一种方式。


留耕堂即沙湾何氏大宗祠,始建于1275年,占地面积3334平方米。经过近800年的历史积淀,留耕堂已成为凝聚何氏宗族文化和岭南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沙湾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在沙湾800余年的历史中,有一个势力显赫的强宗大族,对本地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这里置地开田,富甲一方,培养出了许多达官名士,成为享誉珠三角的望族。这就是与“石楼陈、员岗崔、南村邬”并称为番禺4大名族的“沙湾何”。
留耕堂的故事,便要从这“沙湾何”说起。1233年,先祖何德明迁来沙湾,在这里繁衍生息,日渐兴旺。40余年后,何族集资建起留耕堂,但在时局动荡的元末即被毁于一旦。
大约过了30年,明朝洪武年间,族人重新建起了留耕堂。为了更好地遵守礼制,满足不断增多的族人需求,1440年,何氏决定扩大祠堂,将留耕堂拆毁重建。
清朝初期,沙湾乡各大宗族的奴仆会同乡民,组成“贯义社”在沙湾起事。他们以反抗乡中富人为目的,追杀族人,焚烧祠堂。在这次“奴反主之乱”中,留耕堂的前门和仪门全被焚毁,堂内也遭不同程度的损坏。时隔不久,为断绝沿海居民与台湾郑成功的联系,防止祸乱,康熙下诏沿海居民全部向内地迁徙50里。受“迁海事件”的牵连,留耕堂被视为尊崇明代的建筑而被拆毁一空。
1688年,复乡的何族人开始重建留耕堂,但只是草草了事。直到1700年,才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建,将原来的结构改为了五开五进,并在不远处建起“水绿山青文阁”附属建筑。经过34年的改造,一座雄浑的何氏大宗祠终于展示在世人眼前。这就是现在看到的留耕堂。
在古代,宗祠的规模大小体现了一个宗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实力。留耕堂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都属罕见,沙湾何的实力可见一斑。然而,留耕堂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此,对何族来说,它是一族文化的象征,是沙湾何显赫的标志。


何族是一个洋溢着书卷气息的家族,世世代代崇尚诗书。为鼓励族内子弟读书,何族建立了一整套奖学制度,凡在科举考试中中第者,都可获得祖荫。对何族子弟而言,读书不仅发家致富的一种方式,更是获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最好途径。从留耕堂的点点滴滴,便可看出文化人在这个家族受到的崇高礼遇。
留耕堂前的水风塘边,竖着许多条形石块,被称为旗杆夹。清朝曾有规定,凡是考中举人,给牌坊银20两,用来制作旗杆匾额。在小小的沙湾乡,通过省级考试的举人不计其数,其中何氏子弟就占据了一大部分。每年春秋二祭,旗杆夹上便会竖起获取功名者的旗帜,刻上生平简述。水风塘前曾竖满了旗杆夹,可惜在大跃进时多数被毁。
推开留耕堂大门,迎面而来的是“诗书世泽”牌坊。从一世到五世,何氏登科为官的历史几乎没有中断过。明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陈白沙有感于何氏深厚的文化积淀,便题写了“诗书世泽”4个大字,成为何族文化与辉煌的最好诠释。很久以前,在牌坊门的两旁,还有陈白沙书写的木刻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然而,这两块表明“留耕堂”之义的对联,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后,在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历史角落中散失了。
许多人来到水风塘前,都说留耕堂很美。这种美既有大气磅礴之美,又有精雕细琢之美。广阔的地域、厚重的大门、连绵不断的雕梁画壁,带给人的是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精致奇特的建筑装饰、美仑美奂的雕塑艺术,又为人带来了一阵清新的岭南水乡之风。
留耕堂占地广阔,为五开五进的建筑,在岭南的祠堂家庙中十分少见。它依照中国古典殿堂式结构,座北朝南,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留耕堂前后跨度达82米,如果放在百米跑道上,则占据了大半。在没有钢筋凝聚土支撑大空间建筑的年代,仅仅一座建筑就有如此深度,实属不易。正因为祠堂规模宏大,所以需要用大量柱子来支撑,柱多也就成为了一大特色。留耕堂内的柱子全部采用优质的木石,共有112条之多。其中,最大的象贤堂有28条巨柱,要两人合抱才能围住。
沙湾是“民间雕塑之乡”,这里的雕塑远近闻名,在留耕堂中也有大量体现。正门屋檐的斗拱之下,33个驼峰一字排开。驼峰是特有建筑装饰,在古建筑中很难见到。若不仔细看,还以为只是简单的重复。实际上,这33个小小的驼峰雕刻着繁复的人物故事、虫鱼鸟兽图案,而且每一个都各有姿态,与众不同,着实可见建造者的良苦用心。全祠之中还有一处木雕杰作–《衣锦荣归图》。在正门牌匾下,悬挂着一幅5米长的人物故事图画,生动地叙述了先贤科举出仕后荣归故里的情节。画中各人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实为木雕艺术中的精品。



沙湾的民居环境
沙湾地处珠江河网地带,民居建筑式样多,亲水性和实用性强,是珠江三角洲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蚝壳墙。古沙湾临近海湾,百姓以蚝壳砌墙,可防火、防虫、防雨,冬暖夏凉,水磨青砖墙。糯米饭拌灰浆铺砌的砖墙外面,再贴上一层经人工打磨的青砖,墙身平滑且美观。


车陂街
车陂街是明清岭南建筑群的集中代表。路面以麻石铺成,民居、祠堂多为砖墙坡顶砖木结构,具有良好防火和通风性能的镬耳山墙,质朴简洁的水磨青砖墙,岭南沿海特有的蚝壳墙,精美华丽的砖雕、木雕、石雕、壁画装饰,“回”字门廊、脚门趟栊随处可见。
车陂街一街之内有惠岩祠、炽昌堂、佑启堂等祠堂,曾是宗族祭祖,族绅议事、集会,族人学习文化知识之地。它同时是革命阵地,中共地下游击队(武工队)曾在此宣传革命思想。
安宁西街
古老的安宁西街是珠三角富裕乡村商业街市的典型代表,历经宋、元、明、清多个朝代的发展,至今保留着传统街市的格局。常见的“下商上住式”的沿街商铺,反映了明清广府民居商贸建筑的特色。安宁西街内含14条古色古香的小巷,保留了广东传统的青石街窄巷居住模式。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