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镇远府志》载: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同时也是宋恭帝德桔元年(1275年)“元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于镇远中河山(今镇远一中校址)”。《贵州通志》396页载:“元宣武将军宋国宝攻宋镇远”。又396页,“惟辰、沅、镇远未下……国宝破之。”元军在宋朝末期已攻下镇远。遂于元至元十二年沿袭“镇远州”之名,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于镇远中河山。这就足以证实,宋之“镇远州”治,即今之镇远县地。
如果否定镇远州非今之镇远地,宋之镇远州,则为空中楼阁。考诸史册,由沅州至黄平之间,其中只有一个镇远,思州所属之地,也只有这个镇远,人文易异,城地不移。加之镇远城西,镇雄关这一关隘,也是由镇远之名演变而得名。
如果否定镇远州非今之镇远地,宋之镇远州,则为空中楼阁。考诸史册,由沅州至黄平之间,其中只有一个镇远,思州所属之地,也只有这个镇远,人文易异,城地不移。加之镇远城西,镇雄关这一关隘,也是由镇远之名演变而得名。
与徽州地区“粉墙黛瓦”不同,镇远城区商铺建筑色调显得很素雅,最大的特色是“灰墙黛瓦”,商铺建筑通常是青石勒脚、灰青砖砌就,为一面清水墙,灰瓦屋面,在屋脊、檐下、墙头、梁架等重点部位作一些装饰,但色道淡雅,只有在屋脊和山墙才饰以较为有点颜艳的灰雕。在屋檐与屋面交界处常施以白色边线,画上黑色卷草,使轮廓醒目。
镇远古民居把中原四合院的原型,搬到山上改造成山屋,吊脚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既重现了江南庭院的风貌,又 体现出山地建筑的布局;即有堡垒式的森严,又兼有商贾大户的豪气。这些建筑是木石结构的完美结合,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花草鱼虫,大处则显出挥洒自如的豪放,它们是明清时代“西南都会”人们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又表现出商人财源通达的商业理念。江南与山地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民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观。镇远的民居建筑中最绝的就是“歪门邪道”了。凡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决不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即所谓“邪”(斜)道。老住户们说,这“歪”与“斜”是遵从风水先生的说法:“以南为尊”是一种富贵之相,又能“财不露白”。
镇远县内的古巷道狭长幽深,其结构错综复杂,有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酱园厂巷。这些交叉通达的巷子,组成了镇远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脉。走进巷中,城市的喧嚣顿时清融,仿佛回到那古老的时代,再现出明清时代的生活情景。
青龙洞古建筑群坐落在镇远城东的中和山上。这里山势挺拔,峭壁悬崖。巨岩、洞穴和为一体。道、儒、佛三种宗教的寺庙群生就山腰。它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分别采用了“吊”、“借”、“附”、“嵌”、“筑”等多种工艺,硬是在一段悬崖上筑出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等一片阁楼洞天。它气势雄伟、构思大胆、布局精巧。
紫阳书院,俗称“紫阳洞”,原名“朱文公祠 ”。明嘉靖九年(1530年)镇远知府黄希英建,清康熙十一年(1673年)重修。原是为纪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号“紫阳先生”)而建,现存有山门、三角亭、考祠、雷神殿(老君殿)、圣人殿等建筑。
万寿宫即“江西会馆”。为中河山一连串从南往北延伸的具有江南风格的封火墙式四合院建筑群落。是青龙洞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约1735年前后)。元明以来,苗疆古城镇远由于水陆交通比较便利,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一时外来商贾云集,移民增多,成为水陆重镇,“西南都会”,纷纷修建同乡会馆。万寿宫这组古建筑就是由赣籍商人筹款修建的。现存建筑有大门牌楼、戏楼、厢露、杨泗殿、客堂何许真君殿(遗址)、客房及文公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