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凤凰寻觅熊希龄故居曾经的点滴

熊希龄故居
这是通往熊希龄故居的路。
    熊希龄的故居在沱江往东约200米、文星街上的一条小巷里,是很不起眼的一座南方式的四合院,整体比较矮小但很精致,故居中的堂屋、厢房都还基本保持原貌,苗族情调很浓。
    里面展示的都是故居原主人的照片、书籍以及生活物件等。蔡元培先生用一副对联很好地总结了熊希龄怀着慈善慷慨的报国之心的一生:“宦海倦游还山小试慈幼院,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进去四处观看后发现这间空屋已经了无生气,要不是在拥挤的人群间听着喇叭里传出的讲解,着实难以想像这里包含了昔日的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的童年记忆。
    熊希龄被凤凰人称之为“熊凤凰”,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出生于凤凰的熊希龄,自幼天分就有所显露,据说有一次私塾先生出了“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的上联,让学生对下联,熊希龄不暇多思,即对了一句:“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童年的时光短暂而美好,儿时的熊希龄也许从没有想像过要走出家乡这片宁静的天空,到喧闹嘈杂的外面的世界度过自己风云激荡的一生,也更难以想像他会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大舞台上,为自己导演了一出出很精彩的剧目。
      一帆风顺走向仕途的熊希龄,从秀才、举人、进士、翰林步步发展,直到四十三岁时(公元1913年)出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他为官数十载,兴教育,办实业,图维新,可谓是卓有建树。故乡的山水孕育了他刚直不阿与愤世嫉俗的个性,传统的家庭培养了他正直善良、乐善好施的秉性。随着自己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熊希龄济贫抚孤的构想,也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他创办了“北京香山慈幼院”,在上海设立医院,收容难民,救抚伤兵。熊希龄一生怀着报国之志,为国为民奔走呼号。这样的悲悯与旷达,让人不由得对这位长者生出一份敬意,瞻仰故居那凝重的历史,仿佛也已成了一种神圣的使命。

  
旅游贴士:
到达:沿着文星街的石板路朝北走即到。
游览时间:
故居园子不大,听听免费导游对景点的讲解,看看墙上的老照片以及旧时的陈设,15分钟就能转完。
继续游览:
继续前行十几米,便是未被修葺、永远印着历史痕迹的朝阳宫。
旅游手记:
1.从故居出来,走上三四分钟就到托江边了,过了跳岩,找柳荫下的一处石凳坐下来,望望对岸的北门城楼和来往跳岩上的行人,看着这最经典的凤凰风景,心里就已经满足了。
2.出了故居向前走几步就能看到移动古建筑物巍峨的背影,那就是大成殿,如果有兴趣可以绕到旁边登瀛街大成殿的正门去看看。大成殿是原来文庙的正殿现在已改为凤凰县二中,上课期间正门不太容易进入,只有在晚自习时间才方便进去。现在内有两棵百年桂花树,在秋季散发出的沁人芬芳更是令人心醉。据说当年修建孔庙大成殿时,曾专门请来了风水先生葛神仙,他选中了前临沱江、后靠凤山、左右龙山拱卫、中间紫气升腾的西门坡这块好地方。葛神仙还断言,文庙建成后,这里一定会出王侯将相。后来这里果真出了民国总理和知名画家。
3.画家黄永玉原来与熊希龄家做邻居,黄永玉的旧宅名为“古椿书屋”。整个房屋取材为老椿树木,上下两层共六大间的屋子,冬暖夏凉,住起来很清爽舒适,不愧为“一栋良宇遗古风,满藏画彩洞府深”的好去处。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