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原生态的流坑,自然的流坑

流坑有着“千古第一村”的美誉。它始建于五代南唐时期,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着30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还有900多户村民守着先祖留下的产业在这里劳作、生活。
 

流坑古村的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布局简洁,朴实素雅。外看,一般为长方形平面,用空斗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坡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有阶梯形、弓形、云形,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还能挡盗防贼。入内,其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明代多前堂后厅,清代多前厅后堂,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堂,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用木质装修的“宝壁”、屏门、隔扇将厅堂内部自由分隔,下堂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卧室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什物,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极为堂皇。室内地面,以长条青砖横向错缝铺砌。神龛设在厅堂宝壁两边侧门的上方,左边神龛内摆有先祖牌位,旁有香烛插座、长明灯、铁铃,下有短梯,供人家上灯祭祖之用。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供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天人合一”的意境。居宅一般都有前门后门,前门通正厅,后门连便厅或厨房。明代和清代前期正门多为侧入式,清中期以后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门的形式各异,以一字门、八字门、牌坊式门、凸入式门和门罩式门较为普遍。明代民居堂前多置照壁,照壁上的砖雕壁画十分精美;清代民居堂前多带庭院,庭院前有砖木结构门楼。


 

流坑的古民居虽外观简朴,但建筑装饰十分讲究。集木、砖、石雕(刻)及彩绘、墨绘、书法于一体,工艺精湛。木雕、木刻,斜撑、雀替、门窗格扇这些构件都经过精雕细琢,题材丰富,手法多样,家家户户都不相同。砖雕、砖刻、石雕、石刻、彩画、墨绘等装饰随处可见。明代民居“怀德堂”(“凤凰厅”)照壁上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镶雕,工艺精湛高超,国内绝无仅有,堪称国粹。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门头、墙壁上刻有不少题榜、名额,有匾额188块,楹联72副,门头墙壁的各种题榜362方,祠堂名额近60处,计682方(处)。在流坑的民居中,60%的厅堂有堂名匾,用“家家有匾,户户存联”来形容,毫不为过。这些匾、联皆有来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或表主人之身世,或显家族之荣耀,或体现儒家传统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美好情境。流坑村古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专家学者曾概括为“既非官非民,又亦官亦民;既非城非乡,又亦城亦乡”,代表了江西本域传统民居的典型风格和特点。古建筑及遗址总面积67284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组群完整,街巷仍为传统风貌。难得的是,遍布全村的匾联,丰富的家谱记载,给村中的古建筑留下了确定建设时间的有力佐证,使绝大多数古建筑都有准确的建造年代。此外,村中较好地保存了一批有确切纪年的明代及清早期的民居建筑,自明万历至清乾隆几无缺环,这对于研究民居建筑由明代向清代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流坑村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一千多年岁月里,流坑董氏依靠严密的封建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系秩序、稳定发展。村中封建宗族活动的遗存随处可见,特别是那版本众多的谱牒和遍布村巷的祠堂,更是难得的人文景观。现在仍保存有明万历十年族谱3本,清代各房谱牒20多个版本,各种宗庙祠堂58座。在民国时期被北洋军阀孙传芳部队焚毁的董氏大宗祠—-“敦睦堂”遗址更是一绝,五根高8米、直径0.7米的花岗岩石柱,像是流坑的“图腾”,深沉而内敛,朴实而厚重,无言傲视着苍穹,被称为流坑的“圆明园”。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