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天宝游记


在紧张的期盼与激动的想像中,我们来到天宝古村,由于村落的地形复杂,我们走的也非正道(但非旁门左道哦),鹏也许久未来过了,所以只能凭着记忆探索前进。说来也巧,行不远,宗祠的院落大门有点象现在各单位的一样,挂着许多牌子,其中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里面有一小学分部的牌匾,看来宗祠这标志宗族血缘的传统也与现代文明结合在一一起了。
由于对地形不太熟,我们刚开始只是在村落的外围转悠。这里的住户较散,有的是单门独户,有的两三家挨在一起,大多比较别致,有些屋前支有葡萄架,碧绿的葡萄一串串挂在上面,煞是好看。几乎每户门前都有一眼自挖的水井,我们上前打了些喝,水比较清甜,沁人心脾,而且屋前都有竹,竹干秀气挺拔,竹叶清翠欲滴,或遮掩着半个屋顶,或点缀着屋角,同事引用了一句很恰当的古语来形容,那就是“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经过几番询问后,我们终于进入村落的腹部,只见房屋一栋紧挨着一栋,但不是那么整齐划一,有时眼看前面没有路了,走过去却“屋”回路转,豁然开朗,当你想放眼四望时,前面一个由树和荆棘组成的绝色篱笆偏挡住了视线。里面的房屋构造与外围的并无二致,只是更加紧凑,更有气势。正在惊叹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眼水井,与其它压水的不一样,这眼水井是敞开式的,且无井盖,井的四周均铺了水泥,地势也较开阔,上前探头一看,发现井里的水漂浮着很多绿藻之类的东西,还有一些杂物,显然已许久未用了。虽然如此,我们觉得井的来头不小,应该是以前的大户人家挖的,四下搜索了遍,果然发现井的不远处有一“豪宅”。说它是“豪宅”,其实并不夸张,高高的院墙,气势恢宏的两进正房,旁边小巧的厢房,无不令我们赞叹。进到里面,发现墙上书有“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八个大字,院子堆了些杂物,还有两辆老式自行车随意摆放,显得有些凌乱。


天宝村在明清两代曾经出过二十多名进士
从院子的侧门进去便来到厢房,厢房与正房之间是一个小庭院,长了些草,地上放着些锅盆水桶之类的东西,让人感兴趣的是墙壁上的字,如“驾形势奔前程 办食堂靠群众”,一个厨房样的门口还写有“同志,请参观考察,提出宝贵意见”等字样,看来这里曾经作为“人民公社”的大食堂。再从厢房庭院的侧门进入正房,吸引我们眼球的仍然是墙壁上的宣传标语,如正厅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奋勇前进”、“树立敢想、敢说、敢干、敢革新、敢创造发明的共产主义风格”等,房门上有“标兵成林”、“福利事业遍地开”等标语,这些字虽然有些磨损陈旧,但我们还是可以想像当年人们激情高涨、热火朝天的情景。门上也有现在人们过年经常张贴的对联,房门也没关,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的床等家俱。从这些迹象不难看出有人在这里生活,但自我们进来至出去,一直没有看到人,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其实,有相当的房屋明显无人居住了,也许因为年久失修的缘故,有些房屋已经摇摇欲坠了,只有门前挂着的“保护文物--卢屋村文物保护小组宣”铜匾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有人居住的房屋大多只能看到老人和小孩,老人看到我们这些陌生人并无惊讶或警惕的表情,小孩倒是显得有些好奇,经常偷偷地看我们。其中有一户人家门口坐着两姐妹在编着什么,仔细一看,好象是做彩灯用的东西,看着他们勤快地干活及脸上天真无邪的表情,我赶快用相机把这一幕捕捉下来。同事成跟他们开玩笑说,我们是电视台的,晚上你们可以在电视上看到自己了。听到这话,他们马上露出一丝羞涩又有点兴奋的表情。看来,这里的人们跟中国的大多数农民一样,还是那样纯朴、忠厚。这一点在接下来的经历中再次得到印证。
快要从村子出来时,已近晌午,我们决定在村子里找个吃饭的地方,品尝地道的农家菜。不久就找到了一农家餐馆,点了几样菜,要了几瓶啤酒,我们就在葡萄架下的小石桌吃了起来。一边享受着荫凉,一边吃着味道极好的农家菜,喝着清凉爽口的啤酒,好不惬意。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