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歙县渔梁古埠


渔梁古埠距离歙县古城大约两公里,是古徽州的水路码头,至今仍保持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风貌,旧式店号,庄号依稀可见。
渔梁老街长约一公里,沿江而建的渔梁古街,青石房基高耸水面,为典型的徽州民居风格。街道铺着卵石,状如鱼鳞,所以又叫鱼鳞街。




徽州的古码头很多,渔梁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为它坐落在古徽州府边上,曾经有句当地的民谣说: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古时外出做学徒的徽州人和古徽商帮大多从此出发,沿新安江顺流而下,更为重要的是府衙的官员们要出去也只能以此为道,渔梁便显得尤为突出了。被称之为徽商之源。古街两边都是商铺,现在大多闲置,有古时候的药铺,茶铺等。渔梁古街依山临水,蜿蜒曲折一公里多,鹅卵石铺就的街道路面,错落有致神似鱼鳞的鱼鳞街。到了这里一定要看看渔梁坝的,渔梁坝是上了“国保”的名单,因此被称之为“江南的都江堰”。


渔梁坝系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 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青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 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建于明代的紫阳桥,宛若彩虹横卧清波,此桥长140米,高14米,宽10米,在歙县城的三座古桥中最高、最宽,因桥的上游即为徽商行舟的码 头,所以桥孔建得比一般桥要高大得多,以便行舟过帆。






古盐栈。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