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建水景点


团山村

团山村在云南省建水县境内,村子不大。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村子背靠的山和面临的坝子都绿意融融。团山村以张姓为主,全村240户人家、877人中,张姓就有178户、677人。在这个静悄悄的小村子里隐藏着一个颇具规模、历经600年风雨仍保存完好的汉族民居,这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实属罕见。
    在街上一走,你就会发现,云南的汉族无论在当地居住了多少代,总被人问及祖上从何而来,团山村也不例外。听说早年团山村并不存在,直到明洪武年间,江西鄱阳县一位名叫张福的商人,把生意做到了临安(建水),看中了县城外土地肥沃、风俗醇美的张宝石寨,于是在此安家,繁衍子孙,方成为巨族。
    张福的到来一定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观念,使他们纷纷走出家门,在外为官、经商、开矿,依靠不断的创业实现资金的积累,最终修筑了一个个殷实的宅院,怡然自得地构建出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城池。
    团山村如今保留有东、南、北三座寨门,其中一座名为锁翠楼,街道用大青石板铺就,各户人家气宇轩昂的大门是主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斗拱飞檐高高挑起指向云天。团山民居的布局和装饰与江南民居有相似之处。所有建筑一律坐西朝东,屋面为青瓦,白灰粉饰外墙,青砖作墙裙,每座房屋都以天井为核心,大门多在主体建筑一侧,通过形状不一的过道,到达主体院落,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平面布局包揽了云南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等主要形式。
朝阳楼
朝阳楼即建水东门城楼,雄踞县城中心,是建水县城的标志。朝阳楼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六百余年,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祖国边陲老重镇的象征。唐元和年间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城系土城。明洪武二十年,明军平定云南后设临安卫,筑临安卫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
  
    朝阳楼由四十八根巨大木柱和无数粗大的楹榫接成坚固的木构架,覆以三重檐歇山屋顶。《建水州志》证有“东楼凌汉”一景,谓:“东城楼,高百尺,干霄插大,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东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南中大观。”春夏之间上千雨燕巢居檐下,呢喃之声不绝于耳,蔚为壮观。
    朝阳楼正面悬挂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日卓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雄镇东南”为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也是唯一幸存下来者,每字大近两米,结构笔力冠绝于世。
城楼上木雕屏门,雕镂精巧,生动细腻,琦丽华贵城楼东侧为明饼临安卫声闻数里的大铜钟,唐三四千斤高二米余。
    朝阳楼风吹雨打六百余年,经历了多次战乱的劫难大地震的考验,至今完好如初。有对联赞“栋字薄云霄雄踞南疆八百里,气势壮河岳,堪称滇府第一楼。”登城四顾,只见古城青春焕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入夜则万家灯火,如繁星闪烁,蔚为“南中大观”。


学政考棚
学政考棚位于建水县城建中路中段。明代旧址在城内东南隅,清康熙三十年(1693年)移建于今址,为云南提督学政定期至此举行院试的考场。考生来自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州)、普洱(今思茅地区)四府,合格者才能到省城参加乡试。考棚纵深150平方米,面宽40余米,占地6000余平方米,房舍栉比,以甬道为中轴线严格对称,成四进院布置,庄严肃穆,给人以层层奋进之感。最后一院为学政署。光绪年间维修后,现保存完好。1993年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宫
 真武宫位于建水城东北20余公里,居南庄、钱家湾村西600米的云龙山上,为云龙山古寺庙建筑群的最高殿宇。云龙山山势穹隆,林木蓊郁,溪水鸣环,桃花夹涧,寺庙遍布其间。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知府黄明创建,光绪年间重修。宫坐西朝东,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屋架,面阔14.8米,进深9.41米。宫内有木雕盘龙神龛,铜镜正中高悬,两侧铜瓶对衬,上悬“威尊斗极”鎏金匾额。龛内供奉道释铜像九尊,形态生动,神采飘逸。有的坐像高达2米余,为国家二级文物。殿周回廊畅通,殿前平台宽大,三面勾栏望柱。台中置一铜制香炉,高1.7米,形若殿宇。台下半月形水池一潭,泉水清澈,池前准提阁,雕梁画栋,建造精致,与真武宫对峙,为宫内戏楼。宫侧铜钟两口,高2米,重2560公斤,并立驮巨碑二通,通高4.62米,宽1.4米,铭记鼎建云龙山真武宫始末。1983年公布为建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纳楼长官司署
从建水古城南行40公里,便到了位于建水至元阳路边的哈尼族村寨——黄草坝。从黄草坝再西行18公里,就是彝族村落——回新。村落中凸现着一处别具特色的古建筑,那就是纳楼长官司署,它既庄严又华伟,着实让人望而惊叹:地处偏僻的深山老林中能出现如此大观之建筑,可想主人之富有,工匠之技艺超前。
    纳楼长官司署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明清时期世代统治红河两岸地区的纳楼茶甸副长官司 (彝族土司)的衙门。它雄踞红河北岸山腰上,地势险要,造型奇特。建筑占地面积2895平方米,以大门、前厅、正厅、后院为中轴线,由南往北一字排列,厢房、书房、耳房左右对称,为三进四合院,大小房舍共70余间。大门为坊式,屹立在3米的高台上,前有操场、照壁。更奇特的是纳楼司署的四角各建有用于防御的炮楼一座,上面至今还可以看出斑斑点点的弹痕。


燕子洞
燕子洞位于古城建水东面30公里的群山之中。以它独特的景色,瑰丽的风采,吸引着无数游人。
    燕子洞紧靠鸡街至建水的公路旁。洞前古木参天,绿荫铺地,石芽丛生,石骨磷峋。“到山不知门何处,洞口白云自吞吐。”这是古人对洞口风光的描述,至今仍保留过去的风貌。沿着新修的水泥石阶,经过林木前缀的小道宛转前行,便可到达燕子洞的入口。洞似大厅,四面透光,宽敞明亮。洞壁上刻有“境绝人寰”,“胜景无双”,“灵谷涵春”等题词。其中“洞锁三天”四字颇有奇趣。千百万年的漫长岁月里,地下水、雨水的溶蚀,使这里的石灰岩产生了奇异的变化,洞内不仅曲折幽深,奇幻美观;而且洞中有洞,天外有天;站在洞中三个不同的地点,可以看见三块不同形状的天。故谓之“洞锁三天”。
    步入洞内,只见彩塑的丈八观音,端坐在路旁石龛之上,体态自然,衣纹流畅,神采奕奕,面容端庄。站在此处回首洞口:一棵苍劲古虬的万年青树依石而上,树的顶端为嶙峋的巨石所环绕,露出古木掩映下的第一天。再往下行,左右岩壁扩开,光线逐渐明亮,岩壁对峙的上空,露出块狭长的天,浑雅恬适,独具一格,这是第二天。继续向前走,一道石壁挡住去路,壁上刻满了“灵谷涌春”。“胜景无双”、“天地同流”之类的前人题词;壁下一扇方形小门,宛似天开;进入小门,又别有景观,一条狭窄的小径沿着壁缝向前伸延。小径右边的石壁上,两个半人高的天然圆形小洞,玲珑剔透,奇幻通幽。左边是几道天然屏障,如神工鬼斧,巧镂精雕。游人至此,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转过屏障,眼界豁然开朗,无边的天际,缕缕白云飘浮,近处一字形的一排阁楼,名叫观景楼。三“天”之景,以此最为壮观。
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4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114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山东孔子家乡的曲气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全国大型文庙中名列前茅。
    建水文庙完全依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有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个,现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亭被毁外,其余31个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整个建筑宏伟壮丽,结构严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为建水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建水古井
建水有很多古井,到底有多少,就连土生土长的“老建水”也说不清道不明。有文字记载的是东门外太史巷口的“醴泉”,至今已有734年历史,那些一口口井石上留下的打水绳磨出的深槽,也都是古井悠久历史的见证。    
   有趣的是,历史以来,这古井众多的地方,因地理位置及地质构成因素导致缺水而展开的水利建设,与“建水”这个地名形成了一个巧合。据老一辈建水人说,建水什么都好,就是苦于缺水,过去曾有“好个临安坝,有雨也不下,雷在中间打,雨在两边下”的民谣。建水人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用水几乎都靠井水,无奈的挖井伴随着每个建水人的一生。在街头巷尾,庭院内、屋檐下,到处都有井边打水的身影,这“井”已成为建水人生存的基础和骄傲,在600多年的历史苍桑中,井,成为建水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而且又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建水古井不但数量多而且样式多,为取水方便和安全,古时聪慧灵巧的工匠们,用大石头雕凿后将一个大井口,分成两个月牙形或者3个、4个圆形的井口,有的还筑有栏杆,有的还建有井庙(龙王庙)。
   古井不但是人们生存的依赖,而且是拉近人们情感的场所和纽带。建水有好几眼古井还因水质物好,如东门太史巷的“醴泉”就因其酿出的酒香醇而闻名;西门西正街旁的“大板井”如今仍是车水马龙般热闹,这井水冬暖夏凉,甘甜润口,如今仍是建水人做豆腐、烧开水、泡茶的首选。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