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芙蓉村

芙蓉村座落在浙东南永嘉县内楠溪江中上游盆地,共有500多户人家,近3000村民,占地约200亩。相传是唐朝末年河南开封姓陈的一户人家迁移过来,元顺帝时始建村落,到明末已形成了坐西朝东纵横400米、呈正方形的村寨古城。芙蓉村的得名是因为村西南有3块壁立千仞的悬岩,白中透红,倒映在碧清的楠溪江中,就像含苞欲放的芙蓉花,人称芙蓉峰,地以山名,村也因地而得名。

  进村先得进车门。只见一座三开间两层楼阁的建筑,端庄秀丽,飞檐翘角,曲线柔美。当初元顺帝下旨:文武百官到此车门,下马下轿,步行入内。门内高悬一副对联:“刁恶权奸俯首入门犹吊胆,忠贞义侠昂头履阈不惊心”令人读了为之一震。这车门既可登楼?望敌情,又是观赏美景的场所。车门内,左边有个土台,每逢喜庆大事,比如迎贵宾,或是村中有人考中状元,或官员回乡,就在这儿有乐队吹奏表示欢迎。这里也是全村集会的中心。右边是陈氏大宗祠,值得陈家骄傲的是,历代出了18位京官。祠堂大厅有石砌神龛,悬挂了他们的画相。宗祠内有古戏台,元朝时建,戏台两侧挂有木刻对联:“是真是假假里演出真情非实非虚虚中更有实意”,横匾“可以观”,颇含深意。与古戏台相联的两侧有廊塔,是古代供女子看戏的地方。古戏台装饰华丽,木雕奇巧,比例协调,极具典雅之美的建筑空间在全国也属罕见。


  陈家到了宋末出了个陈虞之,响应文天祥号召抗元,在芙蓉峰与元军抗击长达3年,曾从元军手中缴获一个重达1.4斤的黄金官印,后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将士壮烈跳崖。如今这件价值连城的黄金印就珍藏在此。

  古村里街巷网络呈正方形,都是丁字街道,且在丁字叉口以砖石拼个图案以示前路不通。我走在一条名叫如意的街上,只见街面用一色青石砖铺设,街面呈弧形,有利于雨水向两旁沟渠分流,如今虽随时间推移有些凹凸不平,但仍透出朴实中的精细。村中有的小街小巷都用卵石铺成。而民宅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粉墙黛瓦,并以蛮石围成独立开放式的小院,院内竹木花草十分繁茂,展现了血缘村落亲切的人际关系。

  在楠溪江流域,散布着大大小小如芙蓉村的古村落有好几百个,大都保留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甚至还有宋代的住宅。永嘉古村落,虽然不一定有皖南民居的精巧,没有晋中大院的奢华,也没有闽西土楼的奇突,但它们把当地山水的清纯灵秀、文人的儒雅散淡融为一体,成了和谐、宁静、潇洒、秀美的一幅中国画,独立于世,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芙蓉村主要建筑

南寨门
  这是一座楠溪江常见的石券门,全部用原石砌筑,非常厚重。寨墙下有水渠通过,水从西方来,这门外的水渠是村妇们洗衣、洗菜的好地方,田为这里的水流量大、水清,因此,一天到晚好不热闹,正对寨门的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谯亭,亭内供奉着天官 ( 尧 ) 、地官 ( 舜 ) 、水官 ( 禹 ) 的神像,所以人们称它为三官亭。亭内还设有美人靠供仁歇息,尤其是遇到下雨时,可供洗衣的妇女和跟在身边的孩子们避雨,轻盈小巧而具有人情味的谯亭与粗犷厚重的寨墙、南门形成强烈的对比,也充分流露出楠溪江建筑的特色。
  司马第大屋遗址
  位于芙蓉村的西北角,建于清康熙年间,共 36 个整间,仿佛是由完全相同的三幢二进四合院组成,沿中轴线人内,分别是照壁、大门、庭院、厅堂。厅堂分主次,主庭居前,每个厅堂辟一小庭分幅,大屋结构采用传统六架三柱带檐抬梁式木构架,屋面为悬山顶,所用木料考究,以梓木为主,显得凝重坚实,很少使用油漆,以表露木质特有的纹理自然美,装饰艺术精美,像青条石门楣和柱础上石雕,及梁枋、雀替、椽头、门窗格扇上木雕,都有干刻万镂传神之作。司马第大屋第一进的院墙和牌楼均毁于二战时期,并一直未能恢复,只留下残破的空斗墙和精美的砖漏花窗供人联想昔日的辉煌。
  陈虞之纪念馆
  陈虞之(1225-1278) ,字云翁、号止所,芙蓉村人。他出身农家,家境贫寒,由于勤耕苦读,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 (1265) 登进士第,善画、工墨竹。历任扬州府学教授、淮东帅干、两浙漕干、刑工二部架阁文字、广王府记室参军、秘书省和国史院校勘等职。宋景炎元年 (1276) 二月,元军攻陷临安,南宋恭帝赵显被俘,元兵长驱而下,进犯温州。为响应右丞相文王祥号召抗元,陈虞之率领族人乡众千余人赶赴温州抗元,但因敌众我寡,陈虞之率众边战边退,到楠溪江中下游的绿嶂和九丈时,与元兵展开了激烈的鏖战,终因寡不敌众,一直退到家乡芙蓉村后的芙蓉崖,坚守阵地,与元军持续抗战达三年之久。最后终因弹尽粮绝,陈虞之策马从千仞之高的南崖上跳下,以身殉国,族众余下七、八百人也紧随其后,全部跳崖牺牲,后人为纪念陈虞之的英雄事迹,将二房祠堂改为陈虞之纪念馆,供人参观瞻仰。
十八金带
  芙蓉村人素尚礼教,民情淳朴,耕读风盛。《芙蓉陈氏宗谱》载,族人中考中进士、举人、生员的34名,历代在京任职有18人,世称十八金带,今珍藏十八金带容图、玉笏、朝服及祭品、圣旨、金瓶、匾额等。

陈氏大宗祠
  陈氏大宗祠坐落在东门内如意街的北侧是礼制建筑,因而格局严谨,形制完备;是芙蓉古村建筑中的精华之一。陈氏大宗祠建筑坐西朝东,前面有一个大院子,院的南北各有一门,南门叫光宗门,北门叫耀祖门。院的前方开有一方小池,叫相承池,池的东岸有一照壁,照壁上雕有八仙乘槎图。陈氏大宗祠的主体建筑为七开间,两进建筑,正厅左右为宽敞的廊间,与享堂正对着的是宗祠中最为精美的大戏台,它向院内凸出,三面开敞临空,便于观众于三个方向看戏,戏台的屋顶为歇山顶,檐口高,翼角飞扬,木结构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精美的花篮柱,覆莲式的梢子,雕工非常精美,像这样的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宗祠的正厅上方高悬着许多功名牌匾,享堂的柱上写有许多楹联。其中有一对柱上写着: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说的就是美蓉村的鼎盛文风和好风水之间的关系。
  三星祠
  又名宗瑚宗祠,位于芙蓉村东南角,始建于明万历丁酉年 (1598) ,是陈氏第二十八世祖宗瑚公所建。它是-座四合院式的平房木构建筑,总占地面积 1728 平方米,平面布局工整对称,前厅与后祠面为七开间,两厢面为三开间,设前后道坦,梁架结构为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屋面成悬山顶,建筑用材粗壮,结构严密,梁架搭置自如,造型古朴简洁。
  如意街
  当地村民出叫长塘街。如意街东头连接东溪门,西头直对芙蓉峰,伸向村中心,全长 220 米,村内其他街道的街面都是卵石铺面,唯有如意街的街心用青砖铺地,两边铺以石条。这显然是后入重新修建过,但从那经磨损而高低不平的青砖来看,很可能系明末清初时修的。如意街是全村最为繁华的地方,是村民闲暇时聚集闲逛的好地方,当地有首民谣这么说:天上天堂,地上芙蓉,有吃没吃,长塘街逛逛。
  芙蓉亭
  该亭就建在池中偏东的地方,是一座两层楼阁式歇山顶的方亭,亭子飞檐翘角,空透玲珑,像是一朵盛开的芙蓉花。亭内设有美人靠,人们通过南北二条长长的石板桥进入亭内,这里成了老人们聚集闲聊的好地方,尤其是夏、秋天的晚上,村民们早早地来到这里纳凉、憩歇、聊天。
  明伦堂
  坐落在村中央,北靠如意街,东临芙蓉池,是一座封闭的内院式建筑,整座书院格局正统,形制规整,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泮池、仪门、杏坛、明伦堂和讲堂。仪门前有旗杆一对,明伦堂前有 3.2米宽, 6.4米长的长方形杏坛。明伦堂和讲堂都是三开间,进深 9 米。明伦堂后壁中央有供奉孔子的神龛,两侧挂有孔子的一些语录,讲堂后壁开有二扇窗子,通过后面一个很狭的采光天井来透光,以方便学子们学习。书院的南侧有三开间的山长住宅,宅前有一个宽约 12 、长约 50 米的大花园,园内修竹茂密,假山起伏,-条蜿蜒的石径和水溪从中而过,花园有-道小门同讲堂相通。所以这里也是学子们休息或嬉闹的好去处。
  将军屋
  该屋建于清道光年间,取名将军屋是因此屋是国民党第五军少将参谋长陈毓秀的故居。将军屋四面高墙,庭院较大,全由卵石铺砌。主建筑是一座规模宏敞的三合院式建筑,九间二横轩,前后二进,前横轩十间,后横轩六间,二层阁楼,重檐悬山屋顶,上覆灰色的鸳鸯瓦。整座建筑匠心别具,技艺精湛,镂空雕花,格窗工艺精致,檐廊上的南瓜垂柱使整座建筑空脱飘逸,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将军屋不仅建筑豪华气派,就连门台也精美无比,门台为重檐歇山式屋脊,饰有吻凤,砖雕细腻精致,门庭上有一副青石打制的楹联:礼门义路家规矩;智水仁山古画图。横批是:鸿禧燕贺。

  司马宅
  清乾隆十五年(1750)当地富户陈士鸾所建,位于村西北角。3座四合院并肩组合而成,总面宽达70米,有15个中堂、6个天井、24个道坛、58间房屋,兼有花园、池塘、水井,占地6400平方米。现在仍住着陈氏家族36户人家。3座四合院各有自己的门,院子间有夹道连通,从正门到屋子阶前宽18米,划分为几个大院落。整个住宅显得开敞、亲切。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