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古镇的历史和传说


钱谬大获全胜以后.建吴越国.定杭州为吴越国西府,越州为东府、钱谬偏安东南一隅,”保境安民”,.惨淡经茸.同时崇尚佛教,致使杭州寺院林立,宝塔遍布,梵音不绝,“九厢四壁,诸县境中,一王所建,已盈八十八所,合一十四州悉数之.且不能举其目矣”,始有“东南佛国”之称。而在吴越宝正五年(930)安昌竞也破天荒地兴建了两处寺院。一处叫福安院,又名福安寺,后称西涂山寺,在西山东麓寺前村。嘉泰《会稽志》谓:“福安院,在县西北九十二里,后唐长兴元年,于古栖隐寺基上建,号“资福院”。治平元年改赐今额。明嘉靖年间,因营造尚书何诏墓,迁寺于眠牛溪东岸,额曰“涂山古刹”。占地面积近15亩,黄墙黛瓦,山门巍峨,计有正殿、禅房、斋堂等200余间,为附近寺院之冠。明诗人罗欣《咏福安寺》诗曰:
密密松篁覆古阡,入林方见宝幢悬。
楼听潮汐三江近,山引沧洲七寺连。
楼鹃枝头传粥鼓,眠牛溪上起炉烟。
老僧尽日岩扉底,迎客唯供禹并泉。
据传,乾隆帝下江南时,曾赐该院经本多部。兴盛之时。当地佛事,曾汇集过一千尼姑和八百僧众、另一处叫安康教寺,在安昌东市街河南岸、嘉泰《会稽志》曰:“安康院,在县西北九十三里。后唐长兴三年建。嘉庆《山阴县志》则谓:安康教寺,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清风乡,地名安昌。后唐长兴元年.僧普安创建,初本号安昌院。《纲鉴易知录》载:为建寺,五代后唐郭崇韬后人舍毛基地十三亩,故寺之住持僧每岁首,辄至郭氏,拜崇韬灵座。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据传因赵构避难至此,始称安康寺。清顺治间重建,康熙年间又扩建。山门额题“天路云虹”和娄大任狂草“西方圣人”,寺内楼阁,黄墙雕甍,气势恢宏,有禅房、配飨房、香积厨和斗坛等近百间。观音阁旁有假山、荷花池,景色幽雅。清末民初,佛事颇盛。一度曾做警察分局、伤兵疗养院等。
千余年问,寺院修修建建.死死生生,接纳过真命天子的恩典垂青,也饱尝过黎民百姓的顶礼膜拜;既领教过权的无理干涉,也经历过战火的狰狞惨烈,如今更被掩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坍塌不存,但观照其兴衰的命运,几乎与安昌的历史不谋而合。叙述安昌的过去,少不了吴越王钱谬,更无法抹去曾经香火火缭绕的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