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四川青林口古镇

青林口至今仍保留了较完整的文昌宫、妈祖庙、南华宫、万年戏台、桥楼亭等古建筑和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木构一楼一底民居,自1999年中央电视台《西游记》续集剧组在此拍摄两集外景后,名声鹊起。青林口依山傍水,位于江油市东北约40公里。原为江(油)、梓(潼)、剑(阁)三县交通要道和商贸集散地,会馆林立,寺庙兴盛,街坊繁华。古镇坐落于二郎庙镇西南的小山沟里,潼江之源马阁水与另一条小河在这里交汇,川北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
    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交通要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商业发达的古镇,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庙堂四布。走进青林口,街道显得很破旧,古老的石板路两边林立的老房子,以及雕刻着精美图案的高大木结构建筑,使古镇风貌依然。
街坊民居有的采用古式檐式木结构修建,也有四合院、三进台式建筑,还有奇特的悬空吊脚楼,别具一格的亭台楼阁。这些建筑都以雕梁画栋、古典门窗、青石柱礅做装饰,是典型的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昔日家家门前栽阔叶梧桐,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炎夏时节,人们在树荫下纳凉,尽情享受清爽。

新街的尽头是一座建于清代的石拱廊桥,原来叫“合益桥”,也就是现在有名的红军桥。1935年,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击溃国民党发动派的二十八军、二十九军。红九军、红三十军经剑阁进入江油青林口,并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红军在青林口只住了一个多月,便奉命转移,其中有一个姓刘的女红军战士因重伤不能随队转移,被安置在场镇上的杨姓银匠家里,不幸被国民党“清共队”查出。刘姓女红军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中宁死不屈,英勇就义于合益桥头的木柱上。为了纪念那位女红军,该桥在被正式更名后,桥上风雨楼也挂上了“红军桥”的匾牌。如今,桥头上“拥护红军”、“坚决反帝抗日”、“红军是穷人的救星”等标语、石刻还清晰可见,历经沧桑的红军桥和那些朴实无华的红军碑在无声地向后人述说着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红军桥不仅承载着青林口的历史,还连结着新街和老街,使小镇呈T字形结构。老街上的房子沿着那条无名小河一字排开,同新街相比显得低矮破旧,走进去却发现房屋的结构很有特色。外面看上去不过四五米高的房子里面却被分为三层,每一层的空间都足够宽敞。原来,房屋的地基在靠河的一边比大门低1米多,用做喂猪或堆放柴火;正屋用木版隔成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会客或是做饭,一家人的生活全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展开。
  老街的最南端是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火神庙,小小的寺庙由火神殿、文昌殿、玉皇殿组成,里面供着的有道教的玉皇大帝、火神、文昌君,也有佛主释迦牟尼。 从老街沿着一条青石板路朝北走,拐过一棵古老的菩提树,就是半边街了,所谓半边街,只不过是一溜稀稀拉拉的房子,可这里才是青林口最早的中心。长达一公里的街道上,冷冷清清,看不到一个人影,很难让人想象出当时这里的辉煌。
古镇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宽而幽静。这里有古老的松树、青翠的扁柏、婆娑的菩提,掩映古镇的翘角楼尖。

  横跨潼江的铁索桥名永济桥,曾三次毁于洪灾。民国15年,由慈善女士邓桂贞倡导,经三年集资才动工修建。桥墩和八根铁索连环所用的铁,是从汉阳经水运到重庆,再用人力运到青林口,工匠再将其打造成扁形连环铁索。建桥之难可见一斑。铁索桥上铺木板,桥宽4米,长128米。于民国16年(1927年),又更名为桂林桥。此桥设计独特,且比灌县夫妻桥壮观。为镇水护桥,还修建一座三楼一殿的云楼,名曰锁水寺。山门右边是一道巨型石碑,高4米,上书桂林桥三字,刚劲有力,小写有“三丰神笔”,传说为张三丰所书。左边是集资功德碑。山门照壁有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等壁画,非常精美;大殿塑有三丰祖师金身像,侧面有纪念邓桂贞女士修桥功绩的遗像。锁水云楼巍巍矗立,气势磅礴,潼江碧波荡漾,索桥飞渡壮丽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云楼锁水镇潼江,神笔桂林张三丰,圣地善斋青云路,古镇青林在画中”的诗句,就是对这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赞美。这里曾被列为江油的八景之一。

镇郊四周庵、观、寺、院星罗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活佛寺、黄鹤寺和青华观。沿镇东两公里,穿过翠柏丛林到达山顶,有一座深山古寺,就是黄鹤寺,建于明末清初。殿宇宏伟森严,木雕石刻艺术巧夺天工,是寺院建筑的杰作。  青林古镇地灵人杰,饱学之士层出不穷,古代曾出两个进士(符开泰、邓大方)、一个翰林学士(李深甫),禀生、贡生、秀才众多。如今这里好学之风仍然盛行,产生了许多大学生,青林口籍的专家、学者、教授也不乏其人。

  合益桥是一座廊桥,这是古代最独特的一种桥梁建筑。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北上抗日,攻打青林口,有红军战士在此壮烈牺牲,为纪念缅怀红军烈士,解放后经政府修缮后更名为红军桥。红军在此地还留下了许多革命遗迹。
  古镇共有五省会馆、五座大型宫殿和五座古戏台,古镇街道还有一幢别具一格的过街凉亭,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七盏巨大的街灯照得古镇如同白昼。由此可以想像古镇昔日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江西会馆、湖广馆、禹王宫、广东馆、文昌宫,雕梁画栋,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
  更为壮观的是潼江与青云溪汇合处的悬空戏台。当年五省会馆每逢节日或庙会,江、梓、剑三县剧团及各地民间艺人云集于此,好戏连台。不必说他们争相竞演各种戏剧,也不必说烧火龙、舞彩龙、耍水龙等各种样式的龙灯和舞狮表演,只说那独具特色的放河灯、牌灯、宫灯、马马灯的精彩表演,就令人稀奇,引人入胜。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民间高台戏”这一大奇观。这种独特的具有古风的戏种,发源于江浙苏杭一带。据说是由清初五省移民带入川内,扎根于青林古镇。演这种戏用大木方桌为戏台,铁钎耸立,把童男童女绑扎钎台上,赏穿袍戴冠,道具化装一应齐全,表演者在由四人抬着的高台上进行精彩的表演。高台戏曾参加江油市的文艺汇演,深受观众的欢迎。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