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合院式住宅


在四川出土的汉代墓室画像砖上可以见到一幅当时住宅的图像,住宅分左右两部分,左侧由大门、厅、堂和两边的廊屋前后组成两层院落,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右侧有厨房、水井和高起做望用的望楼。这种由四周房屋围合的住宅称为合院式住宅,也就是人民常说的四合院。
1、山西四合院
山西的四合院典型的为山西晋商的住宅大院,因为它们是山西乡村住房中最为讲究的,从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的连片住宅中看到的是呈狭长型的四合院,虽然这些住宅的前面并不开商铺,但是窄而长的院落也多用垂花门分为前后两院。
2、江南天井院
江南地区气候多雨潮湿,而夏季炎热,加之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小,人们没有较宽的土地兴建众多住宅,于是在江南出现了一种占地较小的合院式住宅,它们的基本形式是由四面两层楼房或三面楼房一面院墙围合成院,前者为四合院,后者为三合院,四周楼房紧密相联不留空隙,中间围合成的院落很小,如同井底望天的天井,所以称为天井院。这样的天井院占地面积很小,可供使用的房间比较多。在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和广西等等江南地区的农村大多采用这种天井院式住宅。
3、窑洞院
窑洞院是北方黄土高原地区由百姓创造的一种住宅形式。由于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少雨,土质比较坚密,当地人们用铁镐和铁锹向里挖出圆券顶的洞穴,洞内用土砌出睡觉的炕和做饭的灶台,这是人们足以栖身的简易住房。为了生活方便人们多在窑洞前用土墙围成小院,有的还在院内修建几间小屋,形成一个窑洞院。
4、云南大理四合院
大理是白族百姓聚居的白族自治州,自古与汉族在经济和文化上交流频繁,住房也多采用四合院的形式,白族四合院一般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和'一颗印住宅。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中央的天井面积比较大,人居其中,没有南方天井院那种闭塞之感。“一颗印”式住宅出现在用地紧张的山区农村,它的标准布局为正房三间,两侧厢房各两间,四周房屋皆为两层,相互连接围合成中央的小天井,这种外形规整、高墙合围方整如印石的住宅当地人们成为“一颗印”。
5、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基本出现在福建南部永定、南靖地区农村,其中圆形土楼最具有代表性,它的外墙用夯土筑造,是当地客家人为了自身安全而聚居的一种大型住宅。它的特征一时规模大;二是坚实而安全。
圆形土楼的外直径可达到70多米,外环房屋高有四层,外环可以加建一到两圈内环屋,可同时居住三百多人。土楼里有卧室、厨房、杂物间,土楼中央有祠堂,中央的院落可以晾晒粮食、手工艺制作和家务劳动等等,院中有水井和储粮的谷仓供族人使用,人们的生活所需土楼大部分都可以解决了。



开封刘青霞故居,北方风格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陈万宝庄园内的四合院与戏楼
陈万宝庄园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占地面积达 7026.2平方米,有房屋120余间,经300名工匠历时12年,耗银数万两而建成。其年代之久远、规模之宏大、做工之精妙,极其罕见。庄园曾在民国初年获“能工巧匠”银樽奖.


黄土高原上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
在河南省陕县的陕塬上,在漫天黄沙尘在浑黄的天空下黄土构成的黄色的塬,塬上黄色的土地,黄色土地下挖的深深的坑;深深的黄土坑里四壁上是一孔孔的窑洞,由此组成了奇特的民居——地坑院,又称为黄土高原上的地下四合院。地坑窑院又称“下沉式窑院”、“天井窑院”,当地村民俗称“地坑院”。它是在平地上向下挖6米左右,形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是豫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建筑类型,居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壮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它记录着更多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和信息,在窑洞类居住环境中独具特色,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从这往远看,有很多的地坑院排列着;可以看到一个地坑院的入口,从这里下去,拐一个弯再下走,就可以进到院里了;地坑院里的树长出地面。和远处的树组成一片树林。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