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饮食习俗自古至今也一直是中国各民族的重要民俗,它不仅是人们延续生命的必要手段,也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了解中国各个民族风情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满族食品和中国北方地区的面食的了解,即可略见一斑。
一、 风味特别的满族传统食品
在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中,满族的饮食习俗是极富特色的。白肉血肠是满族人有名的肉食,从制作到享用都充满浓郁的满族民族风情。满族人食用白肉血肠的习俗与其早年的祭祀习俗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食物已经成为一道远近闻名的满族名菜佳肴。白肉的制作,需选用新鲜的连皮带骨猪肉,煮熟之后抽出猪骨,趁热切成薄厚适中的薄片,呈阶梯状码在盘内。吃的时候蘸着腐乳、韭菜花、蒜泥和辣椒油,味道鲜嫩浓香。血肠是用新鲜的猪血灌入猪肠中制成,分为清血肠和混血肠两种,煮熟后用刀切成段蘸酱食用,风味别具一格。如果血肠切成薄片汤煮之后,血肠便呈蘑菇状,加上葱、姜丝、香菜、香油、胡椒面和肉汤,更是异香扑鼻。在今天的东北满族村中,品尝白肉血肠的机会已经不如过去多了,但人们仍然保留着过年杀猪做白肉血肠并邀请亲戚邻里共同品尝的传统习俗。这种招待的规模已经赶不上昔日满族人举行的“吃肉大典”,但那种有福共享、诚信待人的朴实待客习俗和亲朋邻里之间亲如一家的关系,也着实令许多现代都市人感动和羡慕。
用粘耗子包的苏子叶饽饽
自从满族人学会了种植五谷,小米逐渐成为他们的主食,但他们更喜爱吃的却是黏食。这类食物被他们统称为“饽饽”,其种类和式样名目繁多,味道更是各有千秋。满族人制作黏食的原料有大黄米、小黄米、黏高粱、黏糜子,制作的方法也随着季节而变换:春天用黄米面加豆面蒸制豆面饽饽;夏天用黏高粱面裹上小豆馅再包上椴叶或苏子叶蒸成椴叶或苏子叶饽饽;秋季制作打糕;隆冬季节则把黄米面和成面团与小豆馅层层平摊叠起蒸成年糕饽饽,或用黄米面团包上豆馅做成“黏团子”。除了上述几种之外,数上名的还有馓子、淋浆糕、洒糕、盆糕、驴打滚、牛舌头、水团子、拉拉饭,俗称“萨琪玛”的金丝糕更是远近皆知,深受人们喜爱。后来,这些满族传统食品也逐渐流传到了京津翼地区,成为这些地区常见的风味小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