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车尘马迹寻古道(五)西南蜀布之路

五、秦汉时开辟的西南蜀布之路
  蜀布是指上古时期蜀地特产的苎麻布。苎麻本来就是中国特产,西方人称苎麻为中国草。苎麻原产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带,但用它纺织成布是从蜀地开始的,以后又推广到江南地区。蜀布颜色洁白,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既不容易被汗渍沾污,又很利于散热,所以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掸国、身毒等国家很受欢迎,大为畅销。从蜀地经过西南夷、掸国、身毒而通往大夏的商路,是蜀布、丝绸制品通往南亚、中亚的主要路线。
  汉朝南通大夏的商路比通西域的商路要早。而当通往西域的商路在东汉时期断绝的时候,南方这条商路仍然畅通。这条道路到达今云南保山之后,或者向西经过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到阿富汗,或者向南经过缅甸伊洛瓦底江畔到印度洋,所以又有“南方丝绸之路”之称。但这条道路常年输出的大宗商品是蜀布与丝绸制品,所以近代学者仿照“丝绸之路”的名称命其为“蜀布之路”。
  汉朝的蜀布、邛竹杖早就远销大夏、身毒。据《史记?西南夷列传》及《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大夏归来,说他在大夏见过蜀地的布和邛地的杖,大夏人告诉他是商人到身毒国买来的。张骞极力建议汉武帝派人寻找通往身毒国的捷径。汉武帝命张骞、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分为四路出发,一路由出发,一路由冉出发,一路由徙出发,一路由邛、出发,去寻找通往身毒的道路。
  “出”,是从水河谷(今四川理县杂谷脑)西行;“出冉”,是从黑水河谷(今四川黑水县)西行;“出徙”,是从天全河谷(今四川天全县)西行。这三条路都在蜀西,要横渡水(今大渡河),进入不服从汉王朝权威的羌族部落,所以寻路人中途受阻。“出邛”,指邛都(今四川西昌);“出”,指道(今四川宜宾一带)、夜郎(今贵州安顺一带)。这两条道路都在蜀南,必须通过滇国,是前往身毒的捷径。早在滇王垄断西南夷商业时期,通往身毒的商路已经打通。巴蜀的作坊生产的蜀布和铜器、铁器,大量输入邛、滇,永昌(今云南保山)成为巴蜀与身毒的贸易中心,随着官道的延伸,交易的地点也远至今属缅甸的密支那。
  蜀布之路的路线大致是从蜀郡治所成都(今四川成都),沿着灵关道到叶榆(今云南大理市),或者从道通过夜郎道至滇池前往叶榆。到叶榆后,沿着永昌道(或曰博南道)经过永昌、腾越、古永到达密支那,约合今天1253公里。
  从远古辗转相通的蜀-身毒道,经过秦汉的经营,开始成为郡县相连、驿路相接的西南蜀布之路。蜀布之路的两条干线–南道和西道,在汉王朝的地域内跨越了蜀、犍为、朱提、柯、越、益州、永昌等大郡的数10座州县。众多的邦国部族,分别由南越、瑞丽、腾冲、盈江等口岸出境,经过缅甸和印度,在中亚与西北丝路会合。其间虽有一些支道和复线,但2000年中间的官驿和现代的公路、铁路大都沿两条古道的干线行进。下面对道路所经之地及其历史,作一概略的介绍。
  1. 南道
  南道又可分为岷江道、五尺道。
  岷江道从成都沿着岷江向南到宜宾,传说江边崖上的道路乃李冰火烧而成。因为宜宾为汉道县所在,所以此道又称为道。

  五尺道是秦代经四川盆地通往云贵高原的道路,也是秦蜀栈道的延长线路。是从宜宾渡江,溯关河至云南盐津县,再到昭通,复至黔西北威宁,转向西进入云南曲靖(汉味县)。此线经过滇中平原至滇(昆明),复西至普与西干线会合至下关。由于滇东北一带山势陡险异常,驿道不可能遵秦常制,仅宽5尺(合今3尺),故名五尺道。在西南地区今云南境内,以滇池为中心,分布着氐、羌、百濮和百越等民族。据《永昌府文征》记载,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蜀郡太守“取笮(今四川盐源、云南宁蒗一带)及其江南地”,打通了蜀西南与滇西北的交通。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蜀守李冰主持修筑“道”,经夜郎到味县(今云南曲靖一带)的道路,长两千余里。秦统一中国后,派常继续修筑这条道路,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五尺道修成后,加强了西南边疆同中原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联系。秦王朝在这里“置吏”,使这些地区的各族人民都处于秦王朝统治之下。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遣鄱阳令唐蒙出使夜郎,又对这条古道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和开凿,以通好“南夷”,开发“西南夷”,因此在汉代又泛称为“西南夷道”。唐代复筑此道时,因途中石门关(今盐津县豆沙关)特险,故又名石门道。这条古道是从四川通向云贵高原的主要道路,沿途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公元223年,蜀汉分兵三路南下,诸葛亮就是通过这条路七擒七纵孟获的。据《史记》载,汉武帝派唐蒙、司马相如负责修筑这条道路时,因为在崇山峻岭中施工,每天都有数万人参加筑路,粮食也要大量从外地运到工地上,实在供给不及,只能到附近山寨中去购买。数年过去而路犹未成,对当地居民的侵扰颇多,因而经常遭到少数民族的攻掠。为此,官府又屡次派兵镇压。在筑路的几年里,消耗的粮食和经费即使倾尽整个巴蜀的租赋也满足不了。由此可见,通西南夷的道路是历尽艰辛才开辟出来的。浩大的工程耗用了大量人力财力,也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不过,这条道路的修治却为后来的社会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南部的朱提北上入蜀之道,应是循古代杜宇部入蜀之道所筑。昭通为汉朱提郡,因此这一段又被称为朱提道。此道在威宁分道经夜郎腹地至两广,再前往南越。故其前段又名夜郎道,后段为番禺道。
  2. 西道
  西道又分为灵关道和永昌道。
  灵关道因途经西南高原四川省芦山县的灵关峡而得名。西汉司马相如过灵关峡时又刻石永记,灵关道之名便为人们千年袭用。因为此道是司马相如沿古牦牛羌部南下道所辟筑,故又称牦牛道。至唐代重开此道时,重兵屯于清溪峡中的险关,故又称清溪道。其余分段以地名称之,如临邛道、始阳道、严道等等。这条古道由蜀(成都)南下汉代铁都临邛(今邛崃),又南至雅安、荥经(汉严道县),翻越邛崃大山(唐之大相岭,今泥巴山)至汉源(汉牦牛道),出清溪峡至甘洛、越西、喜德诸县,途经汉灵关复临孙水(泸沽峡),进入安宁河流域的串珠状盆地,至西昌(汉越郡)。再沿河南下至拉酢,渡金沙江至云南大姚县,西向至普驿合东干道,过云南驿至下关。这条古道穿过彝族聚居的凉山地区,增加了闭塞的山寨居民与外部世界交往的机会。
  灵关道和五尺道在大理会合后一路往西,由下关南行过巍山、永平,越博南,渡澜沧江至保山。复由保山越高黎贡山至乘象之国(腾冲),再越高黎贡山入缅。或由腾冲复南下,由盈江沿伊洛瓦底江入印度洋,或由保山渡怒江经龙陵芒市至瑞丽,沿瑞丽江入缅甸境内伊洛瓦底。此道经过保山,保山在汉代为永昌郡,是经营西南的最前哨,辖地广阔,曾直接与身毒相接,因此这条道路被称为永昌道。因为从下关西进,途经博南山,此一段又被称为博南道。
  以上为西南丝路的两条主要干线,此外有主要支线如下:
  (1)步头道。唐代为了使戎州都督府(宜宾)与安南都护府(今越南河内)相通达,以便有效地控制西南,因而开凿此道。
  (2)丽江道。此道由滇经藏入于锡金或尼泊尔、印度。
  (3)东驿道。元代始筑,由曲靖东出胜景关入黔,转沅、辰至湖南,这条信道替代了自秦汉以来由滇入川的干道,成为元明清中央王朝经营云南的官驿通途。此道是在战国楚将庄入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今天,古道大多已为公路和铁路所代替,但你仍可以沿着古老的线索,寻觅先民们的足迹,踏上嵌有深深马蹄窝的西南蜀布之路。在这些古道之上,你能看到深不可测的山谷拥抱着巍峨的高山,翠绿的坝子在茫茫云海忽隐忽现,古老的森林中各种各样的鸟兽时而在你面前闪过,红色的高原上绚丽的山花与各个少数民族的亮丽服装争奇斗艳。你不仅可以看到险峻多姿的自然景观和色彩斑斓的亚热带风光,还能够体会奇特多样的民俗风情。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