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车尘马迹寻古道(七)魏晋至隋代的道路

七、魏晋至隋代的道路
  1. 傥骆道
  傥骆道又名党骆道、骆谷道,此道北出骆谷,南傍傥水河谷,因而命名傥骆道,是穿越秦岭、连通关中与汉中最近捷的古道路。骆谷是秦岭山脉中的一条长二百公里的峡谷,北口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部,循着骆谷水、傥水的河谷曲折南行而至汉中地区的洋县,全长378公里。傥骆道开发比较晚,最早的记载是三国魏曹爽出兵经过此道攻蜀。据《三国志?魏书?曹爽传》,魏齐王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夏侯玄取傥骆道大举伐蜀,蜀军据守兴势(今陕西洋县),魏兵无法前进,被迫撤走,失亡甚众。延熙二十年,姜维曾自傥骆道北上。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钟会率军分别由斜谷、骆谷伐蜀。唐朝初年,傥骆道曾经重新开通,中唐时往来者比较多,唐代德宗、僖宗避兵火,均经由此路至汉中、四川。五代后就逐渐荒废了。
  傥骆道虽然比较短,但需要翻越高山峻岭,沿途艰难异常。骆谷附近有著名的十八盘山和老君岭,地势升降起伏大,谷中道旁常有野兽出没,还长着有毒的植物,行人视为畏途。
  傥骆道一线的栈道、栈桥、摩崖、碑刻等遗存共发现五十处,主要分布于西骆峪河、黑河、水、傥水等河谷。其架木或架石的栈孔多开凿于河流一侧的崖壁上下,个别地点的栈孔多达70余个。栈孔以方形和圆形为主,也有呈马蹄形、三角形的。栈道的修造方式有平梁立柱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及凹槽式路面等,部分路段今仍使用。这些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陆路交通的宝贵实物资料。
  2. 米仓道
  从汉中往四川,另一条古道就是米仓道。这条道路循汉水支流濂水谷道和嘉陵江支流巴江谷道,到达四川巴中地区,因经过米仓山而得名。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汉中张鲁为曹操所破,自南山而入巴中,即由此道行进。南宋理宗宝六年(公元1258年),蒙古军队分三路由北而南攻取四川,亦经此道。
  3. 阴平道
  从甘肃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东南,穿越岷山山脉,至四川平武县东、江油等地的栈道,叫阴平道。这条路自剑阁西侧,绕开剑山,经绵阳、绵竹等地,直趋成都,是为捷径。三国时,魏将邓艾伐蜀,在原有的山间小道上,束马悬车,作栈阁,开凿成栈道。平武县在蜀汉时为江油戍地,置有江油关。这条古道因山径异常狭窄,行路人自北而南,担在左肩上的担子无法移至右肩,故而又名左担道。很多商旅均视之为畏途。

  4. 卢龙道
  曹操北征乌桓时,军至吴终(今天津市蓟县),本拟走傍海道(即秦代驰道的吴终至碣石道段),逆六股河而上,经建昌药王庙、喀左六家子而达柳城。因值雨季,不能通行,乃从徐无山隐士田畴建议,改走卢龙道,即经今河北遵化至卢龙塞(今喜峰口)。出塞沿瀑河西岸北行,越白檀之险(即沿瀑河谷北上,经今河北宽城、平泉,越五虎玛梁岭),进入老哈河谷的旧平冈城(今内蒙古宁城县黑城子),向东入大凌河西源,再经凌源至白狼(今辽宁喀左黄道营子),东达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卢龙道即魏武北征乌桓堑山堙谷250公里的崎岖险路,始建于战国时期,曹魏时经过整修,使这几乎断绝的古道重新畅通。曹操回师,取傍海道至碣石。当时曹操满怀北征乌桓胜利的喜悦,在这里写下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著名诗篇。卢龙道和傍海道是曹魏以至后来东北地区通中原的交通要道。
  5. 白道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有一条从河套地区通往阴山以北的交通要道,在南北朝时期为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作出了贡献。这条道路因呼和浩特市西北的路口有千余步土色灰白,人们习惯地称之为“白道”。北魏时,在南谷口设有白道城,城北有白道岭和白道川。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北边六镇各族兵乱,破六韩拔陵曾扼守此道,屡破魏军。
  6. 灵丘道
  太和六年(公元482年),北魏孝文帝曾“发州郡五万人治灵丘道”。北魏早在拓跋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时,就修筑了这条道路,自望都(今河北唐县东北)至代(指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又通莎泉道(今山西灵丘西)。孝文帝即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修治的,因为道出灵丘,故称灵丘道。这条古道北起平城,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河北定县)。此道为当时从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