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唐代新开的道路
1. 参天可汗道
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突厥及铁勒各部族、回鹘、契丹等。隋唐王朝无论是同北方各族进行贸易、聘问、和亲,还是进行战争,都曾与北方各族有过密切的来往。来往频繁,自然交通道路是不可少的。由于北方自然条件较差,加以地广人稀,道路所经地区的变动很大。史籍记载,隋唐时期北方各族来往较为重要的道路有参天可汗道、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唐太宗在发兵破灭漠北薛延陀后,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在漠北设立瀚海、燕然、金微、幽陵、龟林、卢山六个都督府和皋兰、高阙、鸡田、榆溪、鸡鹿、林、颜等七个羁縻州,由漠北各部首领为都督、刺史。后又设立燕然都护府(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以总管六府七州,辖整个大漠南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回纥等部首领入朝奏称:“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如诣父母,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岁贡貂皮以充租赋。”唐太宗诏准,自碛口沿阴山山脉西端向北直通漠北,正式辟为驿道。
参天可汗道,即回鹘道,在《新唐书?地理志》中称为中受降城路。回鹘道是中受降城经今包头市北昆都仑谷口、明安川、太佘太乌不浪口、乌拉特中后旗到蒙古共和国的一条大道。这条路早在汉代已是著名的阳道。回鹘与唐朝长期友好相处中,几乎全赖此道互通往来。如回鹘兵出呼延谷(今昆都仑沟)援唐,平定安史之乱;阻击阿史那从礼叛军;配合郭子仪收复长安和东京等军事行动,特别是唐朝三个公主嫁到回鹘,聘问礼赐,开办马市交易,以及旅居长安的回鹘使者、商贾等多取此道。
2. 梅岭古道
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唐玄宗下诏令张九龄在韶州的大庾岭开凿新路。张九龄在《开大庾岭路》一文中说:新路未开通之前,“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曲折狭窄的山径极为险峻。筑路之后,“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说明这条交通要道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大庾岭是一条由西而东的山脉,又称梅岭,位于江西大庾县境的南面,距县城约12.5公里,地跨赣粤两省,势居五岭之首。其山绵延100公里,高耸森然,气势磅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遣尉屠睢率领50万谪徒,分五路进军百越。其中一路沿赣江而上,经大庾岭突破许多山隘进入岭南地区,从此统一了中国的南疆。为了加强对岭南的控制,遂于梅岭要塞设置了横浦关,以重兵戍守。当时,这条古道只是山林间曲折蜿蜒的小路,许多地段仅能供单身行人艰难地通过,南北往来十分不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讨伐南越吕嘉,分三路出兵,其中楼船将军杨仆率领的一路也是从这条小路进军岭南的。他得胜凯旋后,留裨将庾胜兄弟戍守梅岭关,并在岭北筑城。因他排行老大,后人为纪念庾胜,故称梅岭为大庾岭。当年的庾将军城今已无存,当时的梅岭古道仍是山间小径。
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梅岭一带的军事纷争一直频繁不断。东晋末年,卢循领导的农民军从广东分两路北上,其中一支由古道越岭而入江西;南北朝时,陈武帝即于公元550年从大庾岭出兵梁,并以陈代梁,成为南朝的一个开国皇帝。隋朝统一全国以后,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在岭北设置大庾镇。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升镇为县,是为大庾县之始置。
唐代的广州,是全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大都会,是极其重要的港口,也是商旅云集的城市。沟通赣粤南北交通的梅岭古道成为十分重要的交通命脉。由于秦汉时期开凿的古驿道年久失修,张九龄“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仅用数月就使这条古道成为一条“坦坦而方轨,阗阗而走四通”的新驿道。同时,为了方便过往官员和商旅,还在驿道沿途修筑了一些驿亭和公私兼营的客店、货栈等。这条道路的修治,便利了海外诸国扩大通商后岭南与中原的贸易,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描述梅岭古道的诗篇。唐代宋之问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写下的《题大庾岭北》,流传很广:
阳月南飞雁,传闻此地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千年之后的今天,这条铺满了卵石的古驿道仍在陡峭的山崖间起伏掩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