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早期的古渠与古运河(二)楚河汉界古鸿沟

鸿沟
陈志岁《鸿沟》诗:“一水曾为楚汉垠,风云变化利刘军。若非就势过沟去,会见中华久两分。” ,“鸿沟”这个名词到了今天,就引申为两个人在思想上有分歧,价值观有距离等。如称界限分明为“划若鸿沟”。
由于楚汉相争时曾经划鸿沟为界,后来“鸿沟”一词就成了彼此隔绝、不相沟通的同义语,其实鸿沟起初是为了沟通黄、淮之水而开凿的。
鸿沟开凿于战国中期。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地当中原,占据今河南大部和山西南部地区。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并于次年开凿鸿沟。
鸿沟以大梁为中心,是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水运枢纽。这一工程经过两次大规模施工才告完成。它开工于公元前360年,当时主要的工程是从荥泽(位于今河南原阳县北)引黄河水南下,穿过济水,注入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位于今河南中牟县与郑州市之间,已淤),称为大沟。



鸿沟
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魏国对鸿沟又作了大规模的扩展,引圃田泽水东流,把大沟运河延伸到大梁城,经过大梁城北郭到城东,折而南行,注入沙水,利用了一段沙水河道至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北,再向南与淮水重要支流颍水会合。这段从大梁到颍水之间的运河,史称鸿沟,又名沙河水道。鸿沟沟通了宋、郑、沉、蔡、曹、卫诸国之间的水运。鸿沟从大梁南下时,一路上又沟通了淮河的另一批支流,如丹水(汴河上游)、睢水(已淤)、(今浍水)等。
鸿沟凿成后,引来了丰富的黄河水,不仅鸿沟本身成为航运枢纽,而且丹水、睢水、、颍水等也因为补充了水量,航道比较畅通了,内河航运有很大的发展。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越国赠送一批魏国需要的物资,其中除500万支箭杆外,还有300艘船只。赠箭、赠船分贝反映当时魏国在战争和航运两方面,对这些物资的需要都在增加。鸿沟水系不仅改善了魏国的水上交通,而且可以灌溉农田,促进了魏国农业的发展,鸿沟和丹水、睢水等流域成为战国后期最主要的产粮区之一。



楚霸王
自春秋以来,邗沟和荷水两条运河的穿凿,对于经济、政治、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原来说,水道的位置毕竟有些偏东,与南方各地交往未免过于绕远。鸿沟凿成后,中原地区可以通过鸿沟本身及丹、睢、、颖等水径直入淮,与南方吴、楚等地的水上交通,远比以前方便了。鸿沟的穿凿,也使中原地区对其他各地的水上交通有所改进。它可以循济、丹等水,东通卫、宋和齐、鲁;还可利用黄河,北通赵、燕,西连韩、秦。
邗沟、鸿沟等运河的开掘,使江、淮、黄河三大流域的水上联系建立起来,交通便捷了,物资交流和文化交流频繁了,工商业发达,城市随之兴起,宛如雨后春笋。在航运发达的河流沿岸,特别是在两河的会合点,更容易形成名城大邑。如鸿沟与汴河(丹水)之交的大梁(开封),睢水边上的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荷水与济水之交的陶(定陶),汴水与泗水之交的彭城(今徐州),沂水与睢水之交的寿春(今安徽寿县),长江与邗沟之交的广陵(今江苏扬州),濮水之边的濮阳(今濮阳南),颍水之边的阳翟(今禹县)等,或是国都,或是重镇。其中之陶,且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还出了许多以经商致富的著名人物,范蠡和子贡成为生意人所崇拜的偶像。洛阳和阳翟也成为战国后期非常活跃的商业城市,当时著名的大商人白圭和吕不韦便分别为上述两地人。



汉王城上看黄河
鸿沟干渠上的大梁及引黄河水附近的荥阳,临水建有敖仓。敖仓在鸿沟引黄河口附近,东南输赢粟多囤积于此,再向关中转运,秦汉为东西方向水运粮食的转输要地。敖仓积粟可以看作鸿沟粮运的总结。楚汉战争时仍然“藏粟甚多”,说明这条航运线路在秦时运输效能之高。
鸿沟西汉时称为狼汤渠或蒗荡渠,魏、晋时的蔡河也是鸿沟的一部分。鸿沟水系之所以能盛极一时,一方面是由于有黄河丰富的水量作为水源;另一方面也因由荥泽、圃田泽两大湖泊作为水柜调节水量,保证舟楫畅通。但是鸿沟水系毕竟距离黄河很近,必然受到黄河的威胁。西汉时起黄河下游的河患又日趋严重,大约在两汉之际,鸿沟已被淤塞,鸿沟水系也因此解体。之后虽然也常有疏浚加工,但都只是小规模局部的恢复了。“鸿沟”今日只有彼此隔绝、不相沟通的含义,而起初的沟通作用却永远消失了。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