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京杭运河(一)南北通途连五水


大运河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五段: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河和广通渠。黄河以北的永济渠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卢沟(永定河),直达琢郡。通济渠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水,向东南进人汴水,以沟通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水运。山阳渎是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修成的,形成大运河的中段。而江南河的雏形也早已存在并用于漕运,隋朝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疏浚,使之成为大运河的南段。广通渠从长安向东通到黄河的新渠。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二千七百多千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漕运到长安的主要路线是:沿江南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人通济渠,逆黄河经广通渠向上,最后抵达长安。
一、东粮西运广通渠
在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之后,隋文帝杨坚重新完成了全国统一,新建大兴城(今西安)作为都城。隋朝为了向长安运送槽粮。又在长安黄河间重开新渠。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郭衍被任命为漕渠大监,开始了凿渠工程。这条渠引渭水为水源,经过大兴城(长安城)北,向东到潼关,全长一百五十多千米,名日富民渠。因工程仓促,富民渠渠道浅窄。航运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东粮西运的需要。隋开皇四年(584年),由杰出的工程专家、大兴城的设计者宇文恺主持,又对它加以改建。宇文恺在动工之前,先派工匠巡视渠道,察看地形。新渠仍以渭水为主要水源,从大兴城到潼关,全长一百五十多千米,被命名为广通渠。这条水渠当时是用来运输华州(今陕西华县)广通仓的粮食到都城长安,因而得名。广通渠的槽运量大大超过旧渠,缓和了关中粮食的紧张情况。
大业元年(605年),为了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又改名为永通渠。这条渠的开通,既解决了国都长安的粮食问题,又便利了沿途百姓的往来,所以又称富民渠。
从潼关以东运粮入关,在进入广通渠之前有一段水路经过黄河。黄河中有三门砥柱,非常险要。砥柱是两个石岛,兀立河心,堵塞航道,形成神门、鬼门、人门三条险道。神、鬼二门无法过船,人门虽然勉强可以航行,但风险很大,经常船沉人亡;这大大影响了东粮西运的效率。于是,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下令“凿砥柱”。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凿砥柱”的工程没有能够取得成功,只好半途而废。


二、南通江淮的御河
    隋炀帝即位后,政治中心由长安东移洛阳,很需要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命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民工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此外,还征调淮南民工十多万,扩建山阳渎。
    通济渠可分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扩建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堰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 清,以黄河水为水源,向东流入汴水至浚仪(今开封市),经过今杞县、睢县、宁陵到商丘县东南,又经过夏邑、永城等地,再向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璧、泅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县城的对岸注人淮水。通济渠全长1000千米。既避开了由汴入泗,径直入淮,缩短了运河的航程,又绕开了徐州附近的徐州洪、吕梁洪之险。
    山阳渎北起淮水南面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隋文帝开皇年间。因为讨伐南朝陈国的需要,曾经疏通邗沟,将邗沟入淮移至山阳,因而邗沟又被称为山阳渎。这条修整后的邗沟全长150千米,水面加宽,河身也比以前直一些,不必再像春秋时那样绕道射阳湖。
隋炀帝把通济渠和山阳渎合称御河,两渠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凿的,“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并且两旁种植柳树,修筑御道,沿途还建离宫四十多座。通济渠与山阳渎的修建与整治是齐头并进的,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它们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可是历时很短,从三月动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创造了中外工几程史上的奇迹。
三、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
    江南河从京口引长江水,绕太湖之东。直达余杭,长四百余千米。这条运河经过江南最富庶的地区,湖泊纵横、水道交错。由于水源充足,江南运河开凿以后,始终畅通无阻,成为我国东南地区一条重要的航道。
    太湖平原修建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市)为中心,开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汪,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这条河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进行过多次整治,到了隋隋炀帝时又下令作进一步疏浚,将原有的河道加以施工整理,将它拓宽浚深。《资治通鉴》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


四、北通涿郡的永济渠
永济渠的作用和其他几段并不完全相同。在完成通济渠、山阳渎之后,为了加强北方兵力,便于转输粮秣,隋炀帝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
大业四年(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永济渠大部分利用了天然河道,即把黄河左岸的支流沁水与清水、淇水、屯氏河、清河及沽水等河流连接起来。这段运河主要工程是引沁入淇。沁水、淇水原来互不相通,隋炀帝时施工凿渠沟通沁、淇二水,在今河北武陟县北使二水直通,然后循着曹操所开的白沟故道北达临清(今河北临西县),向东北开凿渠道,利用黄河旧道由清州向北至东光进入清河。在今清河至静海县北独流镇之间,又利用曹操所凿的平虏渠故道,到达今天津后。北溯潞河(今北运河)而上,至今武清县折入桑干河(今永定河)到达涿郡郡治蓟县城南(今北京),全长一千余千米。永济渠建成后,来自河南通济渠的船舶穿过黄河,由沁口溯水而上、再经永济渠进人河北平原。
永济渠一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汲县、滑县、内黄(以上属河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以上属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属山东)、吴桥、东光、南皮、沧州、青县(以上属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南北两段都是当年完成的。
永济渠与通济渠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据载全长九百五十多千米。深度多少,虽不见文字。但因为它也是一条可通龙舟的运河,因此大体上说应与通济渠相当。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但是,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在以上这些渠道中,通济渠和永济渠是这条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两段,它们以洛阳为起点,成扇形向东南和东北张开。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只用了六年的时间。


功过是非隋炀帝
隋代从隋文帝到隋炀帝这短短的28年中,先后开掘和疏浚了广通渠、山阳渎、通济渠、汴渠、永济渠及江南河等六条运河,总计长度约为三四千千米,这实在是一项非常伟大的水利工程。这项伟大的工程,代价极其高昂,是当时数以百万计的劳苦丁夫和士兵在鞭笞、饥饿和疾病等的折磨下完成约。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有十之四五。
隋炀帝消耗财富,奴役人民,大开运河,可以说是“运河皇帝”了,“辛苦又伤财”的隋炀帝怎么也料不到因为修运河导致官逼民反,最终自己也亡国殒身,死在扬州。但是运河修成后,对南北交通的改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上的统一,却起了广泛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开河事业反而成了他的一条罪状。皮日休曾写了《汴河怀古》一诗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而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论禹功不较多。”这首诗一分为二地评论了隋炀帝开运河的功罪,假如隋炀帝不穷奢极欲南游享乐,他开河沟通千里航运,这种功业也是可以和夏禹治水相比的。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