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村落变迁的历史过程(一)深埋地下的远古村落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宝镜古村落,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西安半坡氏族原始村落形成于母系氏族时期,属于仰韶文化。当时的聚落形态已较为完备。在其遗址中发现,居住房屋和大部分经济性建筑,如贮藏粮食等物的窖穴、饲养家畜的圈栏等设施,集中分布在聚落的中心,构成一个占地约三千平方米的居住区,成为整个聚落的重心。在居住区的中心有一座供集体活动的大房子,门朝东面开,是氏族首领及老幼成员的住所,氏族部落的会议、宗教活动等估计也在此举行。大房子及广场,是整个聚落布局的中心。
广场上分布着46座小房子,小房子均已中心的大房子为朝向,大房子成为整个居住区的几何中心和心理中心。这是中国原始聚落规划思想的重要表现。居住区周围挖了一条长而深的防御沟(壕沟)。沟北面是氏族的公共墓地,考古发现,几乎所有死者都是头朝西、脚朝东。居住区壕沟的东面是烧制陶器的窑场,即氏族制陶区。居住区、公墓区、制陶区的明显分离,表明半坡原始聚落已有了规划布局的理念。
无独有偶,离半坡遗址不远的临潼姜寨聚落,从其考古的结果来看,其总体布局与西安半坡聚落如出一辙,周围是壕沟,中心是广场,居住区集中于广场上,沟外分布着氏族公墓和制陶区。足见仰韶时期关中地区原始聚落空间形态与布局有明显的趋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