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中国古村落变迁的历史过程(二)古代岩画中的村居图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
       岩画是早期人类刻画在石头上的图画。它作为古代先民记录在石头上的形象性史书,一诞生便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宗教、信仰等交织在一起,积淀着人们虔诚的情感、观念和心态,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式世界上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岩画的国家。早在三万年以前,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先民就开始使用图画记录生活、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今天的岩画成了窥视远古先民生活的万花筒。据考古分析,北方岩画的最早年代可以推至三万年之前,南方岩画如广西左江和云南沧源的年代上限大致为距今2000-4000年。
中国岩画早在5世纪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过记载,之后的一些史籍也对此有过不同程度的记载。但中国岩画的发现时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50年代广西左江崖壁画的调查,60年代对云南沧源岩画的系统调研,70年代内蒙古阴山岩画的发现以及80年代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宁夏贺兰山、青海天峻岩、新疆阿尔泰山等处岩画的发现和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促成了中国岩画学的正式发端。
迄今为止,中国已有17个省(区)的六十多个县发现了岩画的存在。主要分布地有:黑龙江的牡丹江,内蒙古的百岔河、乌兰察布、阴山、阿拉善,山西的吉县,宁夏的贺兰山,甘肃的黑山、祁连山,青海的青海湖畔、格尔木市野牛沟,新疆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西藏的阿里和藏北加林山,四川的珙县、昭觉,云南的沧源、耿马、麻栗坡,贵州的盘江沿岸、清水江边,广西的左江流域,福建的华安,广东珠海,台湾万山,江苏连云港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其总体的分布范围:东起黄海之滨,西至昆仑山口,北抵黑龙江畔,南达澳门、香港。而这些岩画的分布,又北方多于南方,少数民地区多于汉族地区,周边区域多于中原区域,基本分布在北方草原、西北高原、西南山地和东南沿海等地。
由于岩画形成的时间较早,有人称之为“沉默的语言,远古的史诗”,有人称之为“高度浓缩化了的密码”,因而记录了较多被流逝了的早期村落的信息。



曼德拉岩画
一、 内蒙古曼德拉山岩画中的帐篷村落
  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根布拉格苏木往西不远的地方,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平顶山,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曼德拉山岩画所在地。
曼德拉山岩画分布在山前丘陵地和山顶。在3公里X4公里范围内密集排列着四千多幅各式岩画,内容丰富,涉及村落、舞蹈、狩猎、放牧、畜圈、栅栏、建筑物、马术、自然景物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分布之密集,在全国也不多见。
在曼德拉山各式岩画中,帐篷岩画是一种最醒目的题材,达数十种之多。它们或单个存在,或三三两两并行排列,或混杂于其他题材之中,充分表现出先民对居住生活的深刻认识。
在曼德拉山一块巨石上,凿刻着一幅由18个帐篷组成的草原村落。正中间是一个最为高大的帐篷。其左侧分布着上下两排小帐篷,上排3座,下排4座,共计7座;其右侧也分布着上下两排帐篷,上下各5座,共计10座。正中的大帐篷,是这个村落的主体建筑和核心空间,是部落酋长的居所,也是氏族首领召开会议的地方。两旁的帐篷是氏族成员的住房。帐篷之间的空地上绘有大人和小孩。画面下方有一骑者,后面有三个简略的人形。画面左下方,有三个看似从外面放牧归村的骑者,马颈下系着铃铛,仿佛能听到它们悦耳的叮当声。全部帐篷用木杆搭就,立杆有多有少,从结构上看,很像居住在大兴安岭深山老林中的鄂伦春人的原始住屋—斜仁柱(俗称撮罗子)。反过来,从鄂伦春人的生活中,也能想象出当年活动于曼德拉山并居住在这个村落中的古老居民的生活情景。
实际上,这一带的岩画除了曼德拉山之外,还发现了很多。比如在哈日德勒、苏海赛、阿日格椤台,布敦苏海、夏拉玛、笔其格图山、纳仁高勒、布勒特、海日罕山、布德日根、阿日戈善山、桃花山、哈日根纳高勒等地均有丰富多彩的岩画,虽然在内容上并未超过曼德拉山,但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先民们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而且许多内容中均有帐篷或村落的场景。这说明今日干荒凉的曼德拉山,当年事树木繁茂的原野,是雨水充裕、山泉流畅、马羊遍野的丰美之地。山的西麓用石板围成的一座座古墓,是当年作画人的长眠之地。古墓群东侧有一条干涸了的河床,反映了当年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调查得知,当地直到几十年前,还是大批盘羊、黄羊、青羊出没之地。可见,北方辽阔的草原,确实出现过大量的帐篷村落。这种既简便又实用的建筑式样,在亚洲和北美有着同样的分布,而且延续时间也很长。美国著名史学家罗伯特.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书的第九章中指出:“从拉伯兰一路经过西伯利亚到北美洲,向南直到德克萨斯州,全部有形式相同的帐篷—圆锥形,用兽皮或树皮做成。在北部西伯利亚拍一张照片,与北部加拿大拍的一样别无二致。”这种既便于支起和收下,又便于搬迁的住宅形式,是生活在北亚和北美草原的古代猎牧民族长期居住的重要形式。今天只能从加拿大平原著名的黑脚丫印第安人的蒂皮帐篷和中国北方草原的蒙古族帐篷、哈萨克族帐篷以及大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族“斜仁柱”(一中有圆锥形架子的住屋)中知其概貌。



沧源壁画
二、云南沧源岩画中的佤族村落
云南省是西南地区岩画分布较多的省份。这里山地高原占全省面积的93%以上。其岩画区主要有西南部的沧源岩画群、耿马大芒光岩画、怒江匹河与蜡斯底岩画,南部有老银山崖刻画、元江它克岩画、西弥狮子山岩画、麻栗坡大王岩岩画,中部有宜良阿陆龙岩刻画、石林岩画、邱北狮子山岩画、弥勒金子洞岩画等。其中以沧源岩画最为集中,内容也最为丰富。
沧源县位于云南边陲,西面、西南面与缅甸掸邦毗邻。全境多山,岩画主要集中在县境东北部。各式各样的彩色岩画,遍布于崇山峻岭之中,成为文物学者眼中的文化瑰宝,探险旅游者眼里一杯浓浓的烈酒,文学家眼中的一卷壮丽的诗篇。


徐州泉山岩画
沧源岩画笼罩在一片神雾之中。由于地形作用、光线照射的时间差异等原因,许多岩画时隐时现,仿佛观看者也步入一种虚幻与神秘之中,因而,当地佤族人称岩画所在地为仙人显灵的神岩,只有重要节日才会祭拜。傣族人也基本如此。
沧源岩画与北方岩画不同之处在于其画面以人物为主,占70%以上,而不像北方岩画以动物为主;而且沧源岩画为颜料岩画,多为赭红色或铁红色,而北方岩画多为凿刻或刻绘而成。
沧源岩画中的房屋至少有干栏式和树上两种形式。其干栏式房屋又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房身画成三角形,代表房顶双斜面轮廓分明的干栏,今天的佤族干栏建筑就属于此种;一种是房身呈椭圆形式半圆形,代表房身略呈椭圆形的干栏,今天的傣族干栏建筑即为此种;还有一种是房身成倒梯形,脊长于檐的古老干栏式,在云南出土的青铜器和铜鼓图案中常见。干栏式房屋上层住人,下层养畜,安全防潮,故有“楼居”之称,南方地区较为普遍。
在沧源岩画的二号地点有一幅很有趣味的村寨图,里面有十余座干栏式房子,大小各异。村外画了几条表示道路的线条,弯弯曲曲,以表示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路上时熙熙攘攘的行人,或肩上扛着物品,或赶着猪羊等牲畜,从不同方向走向村寨。村寨内有人在忙于舂米,或忙于干活,好像村寨内即将举行一次盛会。村寨外有一所小房子,估计是守护者的住所,这正是古代山区村寨的写照。今天的阿瓦村寨仍能见到类似的情景。有人认为这幅岩画表达的是本村寨在一次战争胜利后,人们带着战利品凯旋归来的场景。从村落布局来看,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组织。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