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桃花源里寻胜境(1)西递


第一节 桃源洞里西递村
安徽南部的黄山(古称黟山)南麓的黟县,自古山川秀丽,人文发达,墟落栉比,颇有诗的韵律、画的意境。这里有不少明清村落,作为明清徽州地区社会经济空气发达的象征,至今仍有大量遗存;作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标志,已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其典型代表是西递和宏村。
    “桃源洞”是古时进人黟县唯一的通道。当时要进人黟县.必须乘船逆流而上,到达桃源洞,舍舟登岸,穿洞而过。出洞之后,脚下是碧流奔腾,溪水两岸是千仞峭壁。溯溪而上,沿途桃林依依,桃浪起伏。行数里,豁然开朗,黔县盆地跃然眼底。其间,房舍栉比,阡陌纵横,男耕女织,好一派欢愉美好的生活情景。整个感觉,恰似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所描述的境遇。所以,黟县自古以来便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称。

    在绿树掩映的霭峰脚下的山坳里。在常年潺潺流动的溪水旁,有一片粉墙黛瓦、古朴淡雅但美丽如画的古老村庄,这便是桃花洞里最最有名的桃源人家–西递村。正如清代诗人曹文埴在《咏西递》诗中所写道的:
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
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
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
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河水通常是自西而东流,但西递的两条溪水则是由东而西流的,所以就有了“西递”的由来。西递古时又叫西川、西溪,均源自相同的含义。《新安名族志》中的记载亦可为证:“其地罗峰高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有二水环绕,不之东而之西,故名。”西递人认为这样的形局很好,民谣唱道:“溪水西流,日升月斗,人财两旺,楼上加楼……”

    与皖南广大村落的形成一样,北方移民的大举南迁,是西递村形成的基础。据《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记载,西递胡氏始祖胡昌翼(字宏远)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宗谱中说:“始祖讳昌翼,字宏远,号眉轩,本唐昭宗子。”904年,唐昭宗李晔在企图篡位的梁王朱温的胁迫下,从长安迁都洛阳,途经陕县时,皇后何氏生下一男婴,李晔深知此行凶多吉少,便将婴儿“护以御衣,侑以宝玩,匿讳民间”,托付给途经此地的婺源人胡三公收养。胡氏不久将皇太子秘密带回老家婺源考水,改李姓为胡姓,取名“昌翼”。“昌”代表吉祥平安,“翼”为翅膀,表明平安地飞离了虎口。907年,朱温篡位,自立梁朝。唐昭宗全家除昌翼之外,均被戟杀。
    925年,胡昌翼已长大成人,并“以明经登第”,胡三公便告知了他的皇子身世。胡昌翼从此拒绝为官,隐居考水,“倡明经学。为世儒宗”,直到999年去世。后人尊其为“明经公”,并以“明经胡氏”为族名。
    西递村的建村肇始于北宋时代。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明经胡氏五世祖胡士良从婺源赴金陵,路经西递途中,发现西递山清水秀,便在堪舆大师的参谋下,决定徙居于此。宗谱对此有详细记载:“山多拱秀,水势西流,遂陪地师前往。见东阜前蹲,罗峰遥拱,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产青石而如金,对霭峰之似笔,土地肥沃,泉水甘甜……”真不愧是上佳的风水环境,遂举族迁居于此,胡氏五世祖胡士良也因此成为西递村的始祖公。

可以说,西递古村落的选址与其他徽州古村落一样,特别强调风水的格局和风水的作用。从宗谱的记载可知,西递村的选址特意请教了当时权威的地形与环境勘测专家—“地师”(史称堪舆家)。宋代徽州、赣州一带的堪舆学者已享有盛誉。因此,他们的知识体系对当时的村落选址与规划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徽州古村落选址的风水观至少有两方面的主要含义。首先是强调山水结构的吉祥美好,有利于生产生活比如选择背山面水、有良田广宅的地方建村,是为了适应家族发展、人口增多和用地扩展等社会需求,必然要求加强家族聚居地的环境选择,这是自给自足状态下的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必然要求;其次是安全防御的必然要求。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家族的保存与发展均需要稳定的环境,因此,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村落特别是“避世迁居型”村落的选址,更为强调聚居地的安全防御功能。传统的桃花源式选址模式,从文化上是受了道家无为遁世思想的影响,从根本上是为了逃避战乱。所以皖南村落多在大山里,多向往世外桃源,与其迁徙避乱的社会背景不无关联。

徽州村落选址,尤为重视其山、水和方位。理想的选址模式要求山环水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风水著作《丹经口诀》中所指出的风水选址模式,在徽州众多村落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就是所谓“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行。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
       从宗谱记述可以得知,西递村以阳尖山为背依之山,罗峰为朝拱之山,北面是石狮山盘绕,南面是天马山横亘。三条大小不等的溪水缓缓穿行其中,在村西两山夹峙处是锁关的水口,村落就建在中间宽阔的三阳之地,从而构成一个典型的山环水抱之福地。这种相对封闭却衣食富足的山间盆地,既避免了外界的战乱和干扰,也为胡氏家族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绝好的自然环境。
西递人为了表达家族兴旺发达的美好意愿,借助于风水的知识体系,将所处的环境赋予特有的文化意念和人文期待。比如宗谱中记述,霭峰是西递村的主峰,形似毛笔,故称“文笔峰”,主乡村文运昌盛,成为胡氏家族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村子两侧有许多小山丘,风水学中称之为“砂”,具有单尖形状的砂被称之为“文峰”,三峰相连的砂被称之为“笔架山”,都被用来喻示兴文运。有笔还须有墨水,西递人为此在村内挖了两口大水塘,一口为村民饮水和浣洗之用,一口用以象征盛墨的砚池。村边的文峰、笔架山都能倒映在池塘中,似笔蘸墨。水塘边摆放着一些石条,以象征墨条,这些石条采用的是黟县盛产的黟县青(全称黟县青大理石),因为“黟“字就由“黑”和“多”组成,本身就是墨。所以,村落环境就具有了出人才的基木条件,笔、墨、砚。

    西递村还有两峰相连的“官帽峰”,与村外形似玉带的漳河相搭配,被认为主官运,寓示着胡氏后人或为官或为宦。
在风水学说中,水被认为是选址中的重要因素。《地理简明》中说:“有山无水休寻地,寻龙点穴须仔细,先须观水。”四递村的名称就源于水。村内有三条小溪绕村而过,后汇聚成西溪流入村外的漳河,水流为西递人的生产生活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为了藏风聚气,紧锁关口,西递人在村西水流走的地方特别修造了水口。“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在风水中,水口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关口,是藏风聚气的关障,水从水口流走时不得直行,应穿过重重关锁之后流走为吉。所以西递水口在两山夹峙中穿行,且在水口一带种植了大量高大树木。以增加锁关之势。
西递人在水口处反复营建,最终建造出一片规模很大、且风格独特的筑“水口园林”,一种借自然山水形成的乡村园林,成为村口处重要的标志性景观。水口山顶上有魁星楼、文昌阁、庙宇亭榭等。在水的出口处,建有石拱桥一座,是进村的唯一通道。
西递村因绕山而建,加之前方之水呈环抱之势,所以,如今的整个西递村建筑群,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从高空鸟瞰恰似一幅巨形船只的平面图形。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