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桃花源里寻胜境(3)新叶村


三月初三的新叶是特别的,热闹的,黄色和红色的长龙把我们带到了不知多久以前。
第三节 形局理想新叶村
    在浙江省建德县临近兰溪县的山地中,有一个古朴而普通的村落,它就是形成于宋元时期,经明、清、民国,直到今天,历三十余代不间断而仍然生机勃勃的古村落—新叶村。
    新叶村在历史上属浙江省兰溪县,1951年7月划归寿昌县,1958年11月又划归建德县至今。它在某种程度上仍属干兰溪文化体系、与诸葛村等古村落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文化特征。兰溪县地处浙江省中部,境内有兰江流过;建德县在兰溪县北部,新安江从境内流过。新叶村便处在兰江与新安江之间,两江为富春江上游,在严州汇合为一,逐渐进入富春江的下游钱塘江,直抵杭州。
兰溪县境内多山,聚落分布在浅山丘陵区的大小盆地之中,除沿江和县城所在的平原区域以水稻农业为主,其他村子因多处山丘地区而以旱作谷物农业为主。但由于兰溪所在的新安江上游的徽州地区明清时期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下游的杭州等地更是商贾汇聚之地,因此,兰溪从宋元时期开始便汇聚了不少外来商贾。正德邑进士章懋在平渡镇渡口《待渡亭碑记》里指出:“四方车马之经行,负担之往来,日以数千。居民数百家,咸以货殖为业。”



春日明媚无比的阳光让以油菜花为背景的新叶跳跃在光与影的旋律中。
    在四方来客中,徽商占了大部。清道光三年(1823年),徽州人程圣文在兰溪开墨店,远近闻名。徽州人经营其他行业如百货和典当也很出名。正德《兰溪县志》也承认:“徽贾纷集,市兴矣!”
    从建筑体系来讲,兰水以西主要受徽派的影响,属徽州建筑文化圈;兰水以东虽属东阳建筑文化圈,但徽派的影响仍随处可见。
新叶村旧时称“白下里叶”,“白下”是指玉华山,它高l00米、长200米的白色崖壁在东面阳光照射下总是闪闪发光。玉华山又称白崖山,民国《寿昌县志》载:“一名白山崖,悬岩峭壁,昌润有光,故谓玉华山。”新叶村就在白崖下,里叶是玉华叶氏的族称。1949年起改称新叶。
据《玉华叶氏宗谱》记载,叶氏聚居里叶之前,这里是夏姓人的村庄,叶氏随宋室从中原南迁到了徽州,其中一支后又迁到了浙江。玉华叶氏的始祖叫叶坤,“居寿昌湖岭,宋宁宗嘉定年间迁玉华,赘夏氏”。湖岭离新叶村北约25公里。传说叶坤年幼时父母双亡,只好投奔家住新叶的娘舅夏氏人家人赘。后来夏氏人嫌本地土质瘠瘦,耕作闲难,便迁离了此地。叶氏人相继迁来。经勤奋劳作,改土筑渠,终改造了地力,获得了农业的丰收,并繁衍至今达三十余代。



据宗谱记载,新叶村址的选择一开始就请教了精通堪舆之学的理学家金仁山先生。金仁山在为玉华叶氏所撰写的《玉华叶氏宗谱序》中说:“予尝蹑玉华之巅,见其脉从闽中发来,过仙霞,历三衢以北,诸山起真武,经紫云、金台,及为排塘,突为紫岩,蓄为衙峰,特拥为玉华,则巍然溪西巨镇矣。”并进一步说:“道峰面其前,秀削云表;歌山环其右,翕众流而聚之。所据之胜,虽未可拟古之奥区,其在吾乡,亦可称不矣!”
    叶氏三世祖东谷公在理学家金仁山的勘察指点下,在玉华山(又名砚山)的东面、道峰山的正南面选定聚落基址,聚落位于玉华山和道峰山之间峡谷的东南口上,正好印证了“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理想风水模式。当地1991年夏季暴雨引发山洪暴发,下游邻近的三石田村大面积被淹、被毁,而新叶村却安然无恙,也反映了新叶村当年所选宅址的安全性。


   新叶村整体上是一个坐南朝北的村子,西面的玉华山为祖山,北面的道峰山为朝山。道峰山(又名文笔峰)外形规整,呈圆锥形,附近很多村子都以它为朝山,唯有新叶村靠它最近,且在它正南,从早晨到傍晚,终日能看到它在阳光照耀下的一派明媚与灿烂。
    朝山、道峰山南侧,有两层较低的山冈,从村子往前眺望,可看到三层山峦,很
有层次感。据传说,这三层山喻示着三道“金牌”。很巧的是,玉华叶氏宗族在历史上确实得到过三封“诰命”,分别是:第一次,元泰定三年(1326年)泰定帝褒奖叶震父母叶克诚(东谷公)及其妻唐氏;第二次,元天历元年(1328年)元文宗敕命叶震为河南肃政廉访司副使并褒奖其妻金氏;第三次,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明神宗诰封叶锡龙。


    新叶村从东谷公定居于此开始,就非常重视治理水。该村水源一是地表水,一是地下水。地表活水为三条:一条发源于道峰山、玉华山之间的峡谷内,自西北流向东南,到村子东北角又转而南流,与另外两条活水汇合,形成“水口”。因为此水与村子之间还隔着一条名为前山冈的高地,故此水被称为“外溪”,其作用是灌溉高地北面的农田和村东南至三石田村的广大农田。另外两条被称为“内渠”的活水,分别发源于玉华山的东北和东南山麓,为村内重要的排水系统。两条“内渠”(又称双溪)大体自西向东流动,一条经村北折向东南流,一条经过村南折向东北流,先后在村东南半公里处的万枝桥边和抟云塔后的水口桥边汇入外溪。此二水呈环抱状裹围着新叶村,在风水中称为“水绕龙虎”,主“为官富厚”。
    二水汇合处又正好南有象山,北有狮山两座小丘把守关口(水口)。在土丘上,村人长期栽种枫树和松柏,以加强关锁之势,形成终年葱郁的水口景观,成为村人心目中典型的山水吉地。



在古代,科举一直是老百姓显耀门第的唯一途径,因此,乡村选址与规划均要强调兴文运。新叶村之所以面朝道峰山,就因为道峰山在外形上为规整的圆锥形,颇似毛笔之状,因而可以作为寓示村落兴文运的“文笔峰”,村西的玉华山因有白色的大崖壁,好像砚板,故而称之为“砚山”,与文笔峰相配。村北口祖宅有序堂前,特挖有一个大池塘,叫南塘,又叫龙池,玉华山和道峰山都能倒映在塘中,因而称作“文笔蘸墨”。在宗谱中还专门收有明嘉靖时白崖山人(叶一清)写的《玉华十咏》,其中的《道峰卓笔》和《龙池浴砚》写出了村人对兴文运的渴望。
    新叶村的东南水口处,因过于低洼,在风水上认为不利科甲,因此在明隆庆年间,由叶天祥主持在此特修了一座七级的“文峰塔”,名为抟云塔。《玉华十咏》中的《云塔标英》就对修建此塔的作用作了叙述:
一柱平蹲玉嶂东,亭亭直上插苍穹。
名题不羡当时雁,迹奋还期此日龙。
欲并鼎钟垂盛美,岂同竹帛纪遭逢。
胜形未必皆天设,人力从来赞化功。
    抟云塔下后来还增修了文昌阁和土地祠,与象山、狮山一起,成为水口的标志性风水建筑景观。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