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桃花源里寻胜境(4)瞻淇村


第四节山环水抱瞻淇村
在皖南歙县城往东约二十公里处,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它得名于《诗经•卫风》之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它的名字就叫“瞻淇”。该村为汪氏家族聚居地,南临杭徽公路,离乡政府所在地两公里。村内建筑主要形成于明、清两代,目前村内保存的明清建筑约二十余栋。
据记载,该村在汪氏以前己有人居住过。早在北宋,宰相章十京被贬官后曾南迁至此,所以最早的村名叫章祈,祈通圻,有地界之意。当时后村另有郑、江等姓氏居住。南宋理宗时汪氏迁入此地。宗谱记载本支汪姓为越国公汪华长子汪建的一支,起初居于风凰,后迁至唐模村,再迁至此。汪氏迁入后,人丁特别兴旺,势力也不断壮大,原住章氏因人寡势弱逐渐迁出此村,到明代村子几乎全是汪姓的聚居地了。明末,汪氏八十二世举人汪作霖据《诗经》诗句将村名改
为现名“瞻淇’,并亲自题写了村名,既与原地名“章祈”谐音,又增添了不少古典儒雅之韵,从而流传至今,充满诗情画意。据说邻近的孝女村比瞻淇村历史更早,《歙县志》中记载,唐代章氏二女与母亲上山采桑。母为虎攫,二女呼号并与老虎奋勇搏斗,母最终获救。当地刺史得知此事后,奏报朝廷,得赐村名为孝女村。现存“孝女庙”题字为宋朝范仲淹手迹。

 瞻淇村的选址,与徽州地区大部分村落一样,特别讲究依照“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模式进行选择。瞻淇村以西北方的李王岭为祖山,祖山在村后分为两支脉,向东侧延伸为来龙山、和尚坦,向西侧延伸为毛坞降、春坞降,两侧环抱使村落处在一个完整的护卫之中。村后的靠山来龙山山势宏大,蜿蜒起伏如行龙而来;村前方的青梅山为近案山,秀峰巅为远朝山。南面的大坑水穿村而过,成为村内重要的生活、生产水源。且此水很独特,不是由西往东流的,而是由东往西流的,这一点,当年相地的风水师作过反复论证,认为当地的周边环境决定了这一水流方向是完全符合风水原则的。
    瞻淇村的水口在村西南处,即大坑水从此处流走。水口两侧有青梅山、打鼓山夹峙,原水道是直接贯通的,但根据风水原理,水口处须有重重关锁,去水千万不可直接流去,而应走“之”字,形成有情环顾之势,因此,瞻淇村人对水口处进行了改造,人工将河流改成“之”字形,以留住财气。同时,跨河修建大碣桥一座,亦桥亦闸,既可加强水口关锁,又能控制以下百余亩水田的灌溉,可谓一举多得。此外,在两侧的方印墩上广植乔木,现在桥头还有一株数百年树龄的风水树,枝繁叶茂,成为村民祭祀朝拜的护身树,也成为村口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