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二:巧夺天工


3、 栏杆
栏杆的作用主要是安全防护,防止行人失足落水,休闲时还可以供人倚靠。作为桥梁构造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其离人较近,更需要装饰,以使人观之赏心悦目。因此,栏杆在起到防护作用的同时,也是艺术处理的重点。中国古代桥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栏杆的装饰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栏杆有木石之分。木栏杆分为两种,一种是形式比较简单的横槛直栏,另一种是形式复杂的花格栏杆,被称为彩槛。一般而言,木栏杆多为红色。据说晋朝时候临海有赤栏桥。唐《中渭桥记》中记载渭桥是“赤柱朱栏”,白居易诗称苏州有“红蓝三百九十桥”。相比之下,石栏杆的装饰就复杂得多了。石栏杆不仅可以被雕成各种形式,而且还可以在上面雕刻各种花纹。经过雕琢的石栏被称为雕栏,古代描写建筑的文字中常常有“雕栏玉砌”一词,其中的“雕栏”就是这个意思。刻有美丽花纹的雕栏,与小巧流水互相辉映,增色不少。于是,有诗云“雕栏宛转度芳溪,映日春旗拂彩霓”。
也许有人认为,桥梁的雕刻艺术纯粹为了装饰,可有可无。事实上却不是这么简单,桥梁上的雕镂首先能够令人赏心悦目,起到审美的作用;其次它也能反映出古代人民的某种思想,更确切地说是代表了一定的期望。
从艺术观点来看,在桥梁适当的部位,比如近人近水的板石平面、建筑部件的首尾等处加以雕刻琢磨,其精美的造型、逼真的形象不仅会增添桥梁的情趣,而且增加了刚柔、虚实、简繁、华扑、阴阳等变化,会使桥梁更具魅力。
与此同时,由于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古代桥梁往往经受不住自热力,尤其是洪水的不断破坏。风平浪静之时,水流对桥梁的冲击日积月累都可以水滴石穿,更遑论洪汛时期波涛翻滚对桥梁的破坏了。古人无力对抗水对桥梁的毁坏,于是就寄期望于桥梁的雕刻艺术中,常常在桥梁上雕刻出能够战胜自热灾害的神形象,祈求能够镇邪避害。这样桥梁的装饰便具有了生命力,从而成为桥梁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桥梁的功能不只是跨越障碍,它还可以附加别的功能,比如压胜、观赏、宗教代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