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一:小桥流水古韵长

三、里程碑时代
继汉代之后,先后有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一统局面,但是不久之后又有永嘉之乱,晋室不得不迁往东南一隅,从而形成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的长期纷争局面。在战争年月,统治者不可能顾及桥梁的建设。不过,在西晋鼎盛时和东晋相对稳定的阶段,也有一些桥梁建设。晋武帝定都洛阳,洛阳就有几座名桥。
《晋书?武帝纪》载:“泰始十年(公元274年)九月,立河桥于富平津。十一月,立城东七里涧石桥。”书中记载的前一座桥是杜预修建的富平津黄河浮桥,为当时黄河上唯一的浮桥;后一座为旅人桥,是一座石拱桥。西晋永嘉之乱时期,今甘肃鲜卑族的一支中有个叫吐谷浑的人,在黄河上游造河厉(木伸臂梁桥)。从简支木梁桥到木伸臂梁桥,桥跨增长近四倍之多,这是梁桥建筑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东晋时由于北方十六国纷争不断,于是浮桥作为一种简便易搭的临时桥梁,成为受欢迎的建筑桥型。比如东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苻坚在洛阳盟津造浮桥。在南北朝时期,南朝六朝时秦淮河上有“二十四渡,皆浮航往来”。秦淮河并不宽广,在三国时还曾造木桥,而到了南北朝却造浮桥这种临时性桥梁,原因就是为了在有敌兵进犯时便于随时拆掉桥梁,抵御侵略。不过,东晋也不只是修建浮桥,在浙江绍兴也修建了一些石桥,比如王羲之题扇的题扇桥,光相寺前的光相桥等。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桥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时代。尽管隋朝历史比较短暂,前后仅三十多年,但是,由于隋炀帝好征发民力、大肆修建工程,建造了很多宫殿,同时也修建了为数众多的桥梁。长安造的灞陵桥,洛阳造的天津桥,以及扬州的二十四桥,都是一代名桥。不过,隋代留下来的最著名的桥,是河南的小商桥与河北的赵州桥。小商桥建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是一座单孔敞肩圆弧石拱桥。赵州桥建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是一座更大的单孔敞肩圆弧石拱桥,其桥跨之长领先世界水平达一千二百余年之久。自西汉末出现石拱桥到赵州桥建成,不过短短700年,石拱桥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可以说,石拱桥的发展是隋朝在桥梁史上留下的最为耀眼的一页。
唐朝由于国泰民安,在基础设施的修建上,尤其是在桥梁建筑方面多有建树。据《唐六典》和《日知录》记载,唐朝桥梁很多,重要的浮桥有四座,分别是蒲津、太阳、河阳、孝义;重要的木柱梁桥是渭水上的三渭桥以及由国家拨款修建的十一座“巨梁”桥。唐朝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志》还记载了很多由地方政府修建的桥梁。蒲津浮桥在今山西永济和陕西朝邑之间。这座桥在秦朝就已存在,不过在隋末的战争中被毁坏,虽然后来又被修复,但是到了唐朝早已破败不堪。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把这座竹索浮桥改为铁索浮桥,并且招募百工铸造精良的铁人、铁牛、铁山、铁柱等来维系固定浮桥的铁缆。
太阳浮桥是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命邱行恭建造的,在今河南三门峡市。河阳浮桥在今河南洛阳市,最初由西晋杜预建造,后来在战乱中被毁,北魏时由董爵重修。在其以后的历史中,河阳浮桥屡遭破坏。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重新修复该桥。
唐代,由于建筑技术的巨大进步,人们把从前的很多浮桥都改为梁桥。比如著名的天津桥和永济桥,都被改为石柱木梁桥。不过,还有一些浮桥因为身处水势险峻之处,不便改建。比如,在洛水的深广之处,修建梁桥对于当时的技术来说几乎不可能,因此仍然修建浮桥,例如孝义桥。唐朝还重新修建了原建于秦的灞桥。灞桥架于灞水之上,位于西安古城以东二十里。原为一桥,到唐朝又增修一桥,形成南北二桥。
由于文人墨客的咏怀而名闻天下的长安三渭桥虽然并非始建于唐代,但却都经历过唐朝的全面修复。在唐朝时期,西渭桥被称为咸阳桥,又称平桥,是古丝绸之路东到长安的最后一站,在贸易往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唐代对栈道交通也十分重视。自关中到汉中,形势最为险峻的骆谷栈道是当时最常走的路线。因为唐代大诗人王维、元稹、李白、杜甫等都曾作诗赋词,对栈道的规模、构造、情境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为后人对唐代栈道的研究留下了丰富的资料。
石拱桥在唐朝亦有很大发展。《唐书?李昭德传》中记载的洛阳中桥,是由唐宗室的画家李昭德改为“累石代柱,锐其前”的尖柱式墩桥。李昭道所绘《洛阳楼图》中有一座五孔尖墩实腹石拱桥。虽然无法判断这座桥是否就是中桥,但还是可以推断出尖墩破水的结构早在唐朝就有。李昭道还有两幅传世名画《曲江图》和《湖亭游骑图》,图中各有一座三孔薄墩薄拱驼峰式石拱桥。可见,今日江南所常见的玲珑联拱石桥在唐朝也已出现。唐宪宗元和十一至十五年(公元816~820年),王仲舒在苏州捐出腰中所束宝带,助建一座多达53孔的拱石桥,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该桥起名宝带桥。
在唐代,石拱已经演变出多种形式,比如唐朝杨升的《雪山朝霁图》中有一座弯板三折边石拱桥;日本僧人最澄的《朝圣图》有一座椭圆形石拱桥;隋唐墓室也有攒尖拱顶方形直边或曲边之结构。据说,后代的尖拱或蛋圆形拱就始于这一时期。
隋唐之际,西南地区修建了大量索桥,包括藤索桥、竹索桥和铁索桥。比较著名的是云南丽江和维西之间的铁索桥。当时,藏族也修有藤索桥和铁索桥。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携有百工,建造了布达拉宫金桥(铁索桥)。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有四川窦圜(huán)山铁索桥。总之,中国古桥发展到隋唐,有了巨大的进步,其辉煌的成就使得隋唐在中国桥梁史上大放异彩,成为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鼎盛时期
在前代的基础上,宋朝的桥梁建设进入技术全面发展和数量大幅增加的鼎盛时期,技术和构造上多有创新。宋代桥梁多为木桥和石桥,都体现了当时特有的风格。虽然绝大多数宋桥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它们的风采,我们可以从古画中略见一二。据专家分析,北宋画家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上那座中部有亭的长桥,很有可能就是建于宋朝的吴江垂虹桥。垂虹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吴江人纷纷引以为荣。诗人范成大去蜀地做官,就曾感叹蜀桥不如垂虹桥。张择端所绘《龙舟竞渡图》上有一座木梁柱桥,虽然桥的形制和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其造型和工艺水平直追汉唐,毫不逊色。
从古画上可以看出,许多木制长桥都造有桥屋,飞檐斗拱,争奇斗艳,令人叹为观止。这说明宋代的木工造桥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而且秦汉贵族专用的复道形式也不再是帝王将相的专利。宋代普通百姓所使用的道桥就是在对复道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建成的。发源于东晋山区的木伸臂梁桥也被宋人发扬光大。木伸臂梁桥由单跨变为多跨,由单伸臂变为多伸臂,从而大大增加了桥的跨度。从记载看,闽浙一带有历史根据的宋代木伸臂梁桥达12座之多。其中,年代较早的是南宋乾道初年(约公元1165年)的福建建瓯平政桥。
宋时,福建还修了很多石梁石墩桥。仅南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这一年,漳州就修了35座石桥。据《泉州府志》记载,当地宋桥多达110座,有名气的桥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皇五年至嘉四年(公元1053~1059年)建的福建泉州万安桥;最长的是绍兴八年至二十一年(公元1138~1151年)建的泉州安平桥,长达五里;最重的是漳州虎渡桥,石梁重达200吨。因为它们都是石桥,相对于木桥来说,更能经受岁月的侵蚀,所以我们今天还能有幸一睹其芳容。唯一可惜的是虎渡桥破坏严重,已经无法复原。福建的石梁石墩桥构造简单,大部分是在河道入海口沙层比较深厚的地方,用抛石之法或用睡木扩大基础的方法建成的。宋桥还开创了以海生介类粘结基石的“种蛎于础以为固”方法,这是桥梁史上又一技术创新。
石拱桥在宋代已经非常普及,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重修的天津桥和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重修的北京卢沟桥,都是比较著名的联拱桥。
木拱桥是宋代的新生事物,学术上暂名之为贯木拱。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绘汴京虹桥就是我们所知最早的贯木拱。众木贯插为拱,没有桥柱,从而避免了船只碰撞桥梁柱的事故发生。宋代所发明的中国式贯木拱在世界桥梁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索桥在宋代的西南地区被继续应用,建于北宋以前的都江堰安澜桥就是一座多孔连续并列竹索桥。至于浮桥,由于种种原因,宋代建设的浮桥大概是最多的。当时的统治者不但在黄河上先后造过不少浮桥,如保德福桥、安乡和永宁关浮桥、滑州浮桥等等,而且在其他地方的河流上也修建了很多浮桥。在大规模修建浮桥的基础上,宋代浮桥的建筑技术和构造,与前代相比有很大创新。比如,滑州浮桥用脚船逐节升降路面而成通航浮桥;浙江临海中津浮桥采用柱、筏、楗构成活动升降的潮汐浮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