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古桥一:小桥流水古韵长


苏州枫桥
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幅员辽阔,江河纵横,桥梁遍布。尤其是在迷人的江南水乡,“水港小桥多”的景象比比皆是。
遍及全国各地的桥梁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类别和结构,还有着自己萌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桥梁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秦汉以前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汉唐的里程碑时代、宋代的鼎盛与元明清的恢宏与庚续几个阶段。中国古桥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建造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也不断吸收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成果。因此一部完整的中国古桥发展演变史包括了古桥建造技术发展史和古桥建筑艺术演变史两个部分。中国的古代桥梁建筑艺术一般分为装饰艺术和主体艺术两大部分。这些桥梁建筑艺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桥梁艺术美学原则,这样就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增添了新的瑰宝。



锦溪小桥流水
一、 源远流长
桥梁也是道路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是悬空的道路。因此,一般而言,修建桥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交通。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跋山涉水,狩猎觅食。面对山川的阻隔,人们最初只能望而却步,绕道而行。后来人们受到山上天然的石梁、倒搁在溪涧上的树木或隔溪悬挂的藤萝的启示,逐渐学会了在阻隔交通的山川上搭建桥梁。
除了独木桥等一些比较原始的桥梁之外,一般来说,桥梁都分为两部分:跨空与支持跨空部分。根据跨空部分的不同构造,可以把桥梁分为四种基本形式:梁桥、拱桥、索桥、浮桥。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又可以把桥梁分为木桥、石桥、砖桥、藤桥、竹桥、铁桥,甚至还有土桥、苇桥、冰桥与盐桥等。我国的古桥到了东汉时,不仅四种基本形式都已出现,而且各种材料的桥也应有尽有。



中国古代桥梁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桥梁建筑风格,并且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领先于世界各国的前列。通过各个历史阶段的积累和发展,最后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中国古桥系列并保留至今,那一座座别具风格的桥梁 ,也成为了中国某一阶段历史的缩影。
中国古桥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建筑简单的桥梁。
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发现了位于河东岸台地上的半坡遗址,它属于新石器时代。在这个遗址上,有四五十座圆形房屋及若干长方形房屋。所有的房屋都为木柱、土壁、木椽、草顶。在这些房屋周围,挖有深宽各约5~6米的大围沟。这些沟可能是当年我们的祖先为了防御野兽与异族侵略而建的。为了方便出入,沟上一定会架设桥梁,可能是可以随时放下与收起的活动式木桥。
由于材料和技术等各种原因,古代的原始桥梁不可能在经历风雨侵蚀、洪水冲击、战争的洗礼后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我们只能从考古发掘、史籍的记载以及石刻壁画等历史遗迹中勾勒出其大致的状况。
一、 周秦时期
在我国古代典籍《诗经》里就有对修桥的描述。周秦时期的高官贵族,还可以“造舟为梁”(所谓“舟梁”,也就是浮桥,它是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但是,对于更宽阔的江河就无能为力了。从历史记载看,周秦时期的河流上的桥梁较为稀少。当时的桥梁大多为结构简单的梁桥或浮桥,并且只能在少数河流的少数地方见得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也能想象出来,当然是由于当时造桥技术的落后、财力匮乏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所致。
不过,周秦时期也有一些名桥集中在秦晋地区。尤其是秦国为了取得霸主的地位,采取了各种改革措施,其中就有重视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在富国强兵的基础上,秦国终于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秦国桥梁的建设都与这个目标有关。兴修水利工程的地方同时也修建了一些桥梁。秦惠王取得巴蜀之后,委派李冰为蜀守。李冰在成都灌县兴修水利,建造了闻名天下的都江堰,从而造福一方。在都江堰的灌溉之下,成都平原河道纵横,水渠遍布。为了方便交通,李冰在渠上修建了许多桥梁,其中最有名的是七星桥。《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长老传言,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直西门江上曰冲里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城南曰江桥;南渡流江曰万里桥;西上曰夷星桥,上曰笮桥;桥从冲里桥西出北折曰长升桥;江上西有永平桥。”为什么七座桥却有八个名称呢?后代有人认为夷星桥就是笮桥(即用竹索作为主要材料的索桥),但说法不一。《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魏文侯时(公元前445~前396年),西门豹为邺令,“发民凿十二渠,引水灌农田”,并在每道水渠上各造一座桥梁。秦时因为商业往来和战争兼并,还造就了很多特殊的桥梁,如古栈道在通过山川河流之处,就要进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工作,这样也就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专用桥梁。
山区地形复杂,铺路架桥都不方便。但是,无论是军事需要还是贸易往来,在山中行路都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解决山中行路难的问题,各国都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在交通要道上铺设木板,建成栈道,以便车马行走。在这些栈道中,最有名的是秦国所修的蜀栈道。秦国早年定都于雍(今陕西宝鸡附近),为了打通秦蜀两地的交通,在秦惠王以前(公元前316年)就已筑有多条栈道。到了秦惠王时,蜀国自己又延修了蜀地境内的重要栈道。之后由于秦国都城东迁,秦蜀之间的栈道也随之向东部发展。《史记》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由于栈道是木板铺设而成,经不住风雨的侵蚀,如今只剩下石壁上连绵不断的石穴。不过,在今天依山傍水的公园里,偶尔还会见到现代人修建的栈道,可以让我们于休闲中追思古栈道的木铎幽声。
随后,秦人又在栈道的基础上发展出在宫殿苑囿中建造的专供皇帝及其扈从使用的复道,也就是上下都可以通行而且盖有廊屋的陆上长桥,连接于宫殿楼阁之间。后世美丽的廊桥、桥亭都发源于这一时期。
浮桥也创始和发展于周秦时期。史书记载,公元前1127年左右,周文王在渭水下游修造浮桥以迎娶有莘氏之女,这是中国历史中关于浮桥的最早记载。公元前965年,周穆王讨伐楚国,曾在九江建浑脱军用浮桥。公元前541年,秦公子(zhēn)在黄河夏阳津建造了黄河第一座浮桥。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又在这里建造了正式的蒲津浮桥。
秦时的梁桥建筑也初具规模。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前后曾经修造了咸阳渭水桥,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柱或石柱木梁桥,全桥长达四五百米,宽达13~15米,共有68跨。
总之,在周秦时期已经出现了梁桥、索桥、浮桥三种基本桥形,不过形式还比较简单,构造也没有达到尽善尽美。
二、两汉时期
汉朝初年,由于战争频繁,国家大规模修建栈道以运输士兵和军粮等战备物资。在汉朝统治者的东征西战中,栈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栈道对于汉朝的建立和稳定功不可没。汉朝形势稳定之后,统治者也修建了大量的桥梁。在长安渭水上原来只有一座秦代留下的木梁柱桥,到了西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人们在东面下游加建了一座;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人们在西边上游又加建了一座,从而使渭水上有了三座木梁木柱桥。因为汉朝的宫门都有阙,因此汉代的梁桥都仿照宫门的建筑式样,在桥两头也都建有阙。汉朝的木桥有的是平桥,两端带坡,有的是骆驼虹桥,即桥面弯曲如虹的木梁柱桥。这些都是两汉桥梁的独特之处。
西汉是中国拱桥的发源时期。考古专家判断,中国墓葬中最早使用砖拱的年代是西汉中期。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间的汉墓画像上出现的一座石拱桥,据后人推测可能是泗水上一座石拱桥的形象。历史记载中东汉末邺城(今安阳东北)和满城的“石窦桥”,以及东汉阳嘉四年(公元135年)所建春门石桥,都是较早的石拱桥。
综上所述,周、秦、汉三个时代是中国古桥的发轫时期,梁桥、索桥、浮桥、拱桥四种基本形式均已产生。

三、里程碑时代
继汉代之后,先后有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一统局面,但是不久之后又有永嘉之乱,晋室不得不迁往东南一隅,从而形成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的长期纷争局面。在战争年月,统治者不可能顾及桥梁的建设。不过,在西晋鼎盛时和东晋相对稳定的阶段,也有一些桥梁建设。晋武帝定都洛阳,洛阳就有几座名桥。
《晋书?武帝纪》载:“泰始十年(公元274年)九月,立河桥于富平津。十一月,立城东七里涧石桥。”书中记载的前一座桥是杜预修建的富平津黄河浮桥,为当时黄河上唯一的浮桥;后一座为旅人桥,是一座石拱桥。西晋永嘉之乱时期,今甘肃鲜卑族的一支中有个叫吐谷浑的人,在黄河上游造河厉(木伸臂梁桥)。从简支木梁桥到木伸臂梁桥,桥跨增长近四倍之多,这是梁桥建筑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东晋时由于北方十六国纷争不断,于是浮桥作为一种简便易搭的临时桥梁,成为受欢迎的建筑桥型。比如东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苻坚在洛阳盟津造浮桥。在南北朝时期,南朝六朝时秦淮河上有“二十四渡,皆浮航往来”。秦淮河并不宽广,在三国时还曾造木桥,而到了南北朝却造浮桥这种临时性桥梁,原因就是为了在有敌兵进犯时便于随时拆掉桥梁,抵御侵略。不过,东晋也不只是修建浮桥,在浙江绍兴也修建了一些石桥,比如王羲之题扇的题扇桥,光相寺前的光相桥等。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桥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时代。尽管隋朝历史比较短暂,前后仅三十多年,但是,由于隋炀帝好征发民力、大肆修建工程,建造了很多宫殿,同时也修建了为数众多的桥梁。长安造的灞陵桥,洛阳造的天津桥,以及扬州的二十四桥,都是一代名桥。不过,隋代留下来的最著名的桥,是河南的小商桥与河北的赵州桥。小商桥建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是一座单孔敞肩圆弧石拱桥。赵州桥建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是一座更大的单孔敞肩圆弧石拱桥,其桥跨之长领先世界水平达一千二百余年之久。自西汉末出现石拱桥到赵州桥建成,不过短短700年,石拱桥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可以说,石拱桥的发展是隋朝在桥梁史上留下的最为耀眼的一页。
唐朝由于国泰民安,在基础设施的修建上,尤其是在桥梁建筑方面多有建树。据《唐六典》和《日知录》记载,唐朝桥梁很多,重要的浮桥有四座,分别是蒲津、太阳、河阳、孝义;重要的木柱梁桥是渭水上的三渭桥以及由国家拨款修建的十一座“巨梁”桥。唐朝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志》还记载了很多由地方政府修建的桥梁。蒲津浮桥在今山西永济和陕西朝邑之间。这座桥在秦朝就已存在,不过在隋末的战争中被毁坏,虽然后来又被修复,但是到了唐朝早已破败不堪。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把这座竹索浮桥改为铁索浮桥,并且招募百工铸造精良的铁人、铁牛、铁山、铁柱等来维系固定浮桥的铁缆。
太阳浮桥是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命邱行恭建造的,在今河南三门峡市。河阳浮桥在今河南洛阳市,最初由西晋杜预建造,后来在战乱中被毁,北魏时由董爵重修。在其以后的历史中,河阳浮桥屡遭破坏。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重新修复该桥。
唐代,由于建筑技术的巨大进步,人们把从前的很多浮桥都改为梁桥。比如著名的天津桥和永济桥,都被改为石柱木梁桥。不过,还有一些浮桥因为身处水势险峻之处,不便改建。比如,在洛水的深广之处,修建梁桥对于当时的技术来说几乎不可能,因此仍然修建浮桥,例如孝义桥。唐朝还重新修建了原建于秦的灞桥。灞桥架于灞水之上,位于西安古城以东二十里。原为一桥,到唐朝又增修一桥,形成南北二桥。
由于文人墨客的咏怀而名闻天下的长安三渭桥虽然并非始建于唐代,但却都经历过唐朝的全面修复。在唐朝时期,西渭桥被称为咸阳桥,又称平桥,是古丝绸之路东到长安的最后一站,在贸易往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唐代对栈道交通也十分重视。自关中到汉中,形势最为险峻的骆谷栈道是当时最常走的路线。因为唐代大诗人王维、元稹、李白、杜甫等都曾作诗赋词,对栈道的规模、构造、情境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为后人对唐代栈道的研究留下了丰富的资料。
石拱桥在唐朝亦有很大发展。《唐书?李昭德传》中记载的洛阳中桥,是由唐宗室的画家李昭德改为“累石代柱,锐其前”的尖柱式墩桥。李昭道所绘《洛阳楼图》中有一座五孔尖墩实腹石拱桥。虽然无法判断这座桥是否就是中桥,但还是可以推断出尖墩破水的结构早在唐朝就有。李昭道还有两幅传世名画《曲江图》和《湖亭游骑图》,图中各有一座三孔薄墩薄拱驼峰式石拱桥。可见,今日江南所常见的玲珑联拱石桥在唐朝也已出现。唐宪宗元和十一至十五年(公元816~820年),王仲舒在苏州捐出腰中所束宝带,助建一座多达53孔的拱石桥,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该桥起名宝带桥。
在唐代,石拱已经演变出多种形式,比如唐朝杨升的《雪山朝霁图》中有一座弯板三折边石拱桥;日本僧人最澄的《朝圣图》有一座椭圆形石拱桥;隋唐墓室也有攒尖拱顶方形直边或曲边之结构。据说,后代的尖拱或蛋圆形拱就始于这一时期。
隋唐之际,西南地区修建了大量索桥,包括藤索桥、竹索桥和铁索桥。比较著名的是云南丽江和维西之间的铁索桥。当时,藏族也修有藤索桥和铁索桥。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携有百工,建造了布达拉宫金桥(铁索桥)。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有四川窦圜(huán)山铁索桥。总之,中国古桥发展到隋唐,有了巨大的进步,其辉煌的成就使得隋唐在中国桥梁史上大放异彩,成为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鼎盛时期
在前代的基础上,宋朝的桥梁建设进入技术全面发展和数量大幅增加的鼎盛时期,技术和构造上多有创新。宋代桥梁多为木桥和石桥,都体现了当时特有的风格。虽然绝大多数宋桥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它们的风采,我们可以从古画中略见一二。据专家分析,北宋画家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上那座中部有亭的长桥,很有可能就是建于宋朝的吴江垂虹桥。垂虹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吴江人纷纷引以为荣。诗人范成大去蜀地做官,就曾感叹蜀桥不如垂虹桥。张择端所绘《龙舟竞渡图》上有一座木梁柱桥,虽然桥的形制和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其造型和工艺水平直追汉唐,毫不逊色。
从古画上可以看出,许多木制长桥都造有桥屋,飞檐斗拱,争奇斗艳,令人叹为观止。这说明宋代的木工造桥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而且秦汉贵族专用的复道形式也不再是帝王将相的专利。宋代普通百姓所使用的道桥就是在对复道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建成的。发源于东晋山区的木伸臂梁桥也被宋人发扬光大。木伸臂梁桥由单跨变为多跨,由单伸臂变为多伸臂,从而大大增加了桥的跨度。从记载看,闽浙一带有历史根据的宋代木伸臂梁桥达12座之多。其中,年代较早的是南宋乾道初年(约公元1165年)的福建建瓯平政桥。
宋时,福建还修了很多石梁石墩桥。仅南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这一年,漳州就修了35座石桥。据《泉州府志》记载,当地宋桥多达110座,有名气的桥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皇五年至嘉四年(公元1053~1059年)建的福建泉州万安桥;最长的是绍兴八年至二十一年(公元1138~1151年)建的泉州安平桥,长达五里;最重的是漳州虎渡桥,石梁重达200吨。因为它们都是石桥,相对于木桥来说,更能经受岁月的侵蚀,所以我们今天还能有幸一睹其芳容。唯一可惜的是虎渡桥破坏严重,已经无法复原。福建的石梁石墩桥构造简单,大部分是在河道入海口沙层比较深厚的地方,用抛石之法或用睡木扩大基础的方法建成的。宋桥还开创了以海生介类粘结基石的“种蛎于础以为固”方法,这是桥梁史上又一技术创新。
石拱桥在宋代已经非常普及,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重修的天津桥和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重修的北京卢沟桥,都是比较著名的联拱桥。
木拱桥是宋代的新生事物,学术上暂名之为贯木拱。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绘汴京虹桥就是我们所知最早的贯木拱。众木贯插为拱,没有桥柱,从而避免了船只碰撞桥梁柱的事故发生。宋代所发明的中国式贯木拱在世界桥梁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索桥在宋代的西南地区被继续应用,建于北宋以前的都江堰安澜桥就是一座多孔连续并列竹索桥。至于浮桥,由于种种原因,宋代建设的浮桥大概是最多的。当时的统治者不但在黄河上先后造过不少浮桥,如保德福桥、安乡和永宁关浮桥、滑州浮桥等等,而且在其他地方的河流上也修建了很多浮桥。在大规模修建浮桥的基础上,宋代浮桥的建筑技术和构造,与前代相比有很大创新。比如,滑州浮桥用脚船逐节升降路面而成通航浮桥;浙江临海中津浮桥采用柱、筏、楗构成活动升降的潮汐浮桥。

五、恢弘与赓续
元明清时代,是中国古桥发展的恢弘与赓续时期。
在元朝统治期间,中国古代桥梁的构造类型已经基本上发展成熟与完备,同时在技术和形式上仍有持续的改进。由于元代造桥的技术和能力增强,大部分木桥都被改建为石桥,这是元代桥梁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比如,宋朝所建的垂虹桥于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改为63孔石拱桥。
明代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在河北邯郸永年县仿照赵州桥修建了一座敞肩圆弧拱桥。虽然这座桥的跨度比较小,但是构造精良,造型精美,可与隋朝赵州桥和唐朝永通桥一比高下。比较长的石拱桥,在明清两代已经不足为奇。栈道的修复在明代非常兴盛,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增修栈阁2275间。宋朝流传下来的贯木拱桥在闽浙山区很兴盛,其中有些桥竟然保存三四百年不坏,至今都安好无恙。风雨花桥在结构上属于木伸臂梁桥,于湘贵山间比较多见,成为该地区的地方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云贵川地区,索桥遍布。明代所修景东桥就是一座著名的索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留存至今。云南保山霁虹桥是现存最古老的铁索桥,是一个叫了然的和尚在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中年所建。贵州安顺永宁的盘江铁索桥是明末清初朱家民和李芳先所建。这座铁桥的铁链固定在岸边铁狮身上,铁链自狮口而出,造型奇特,可惜已经毁灭于历史长河中,现已不存。因为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而闻名的四川泸定桥,修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该桥因红军在此顽强而艰苦的血战而闻名,并得以作为重点文物加以保护。铁索桥到清末发展为加工安装更为简便的铁眼杆桥。此外,云贵川地区还有很多竹索桥。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还能在四川见到不少竹索桥,其中包括著名的都江堰多孔索桥。
元明清时代,浮桥也有所修建,不过多为军事用桥。宋元交替之际,战事多发,浮桥也往往因此而建。明朝的浮桥建筑也多在军事领域,开国之初,许达引兵攻打河西走廊时就曾建金城关浮桥。到了清朝,曾经在黄河上风云一时的众多浮桥,只剩下金城关浮桥,于是被称为“天下第一桥”。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攻打武昌时,曾在长江上搭建过三座规模宏大的浮桥。清朝时期,其他地方所修的浮桥也为数不少。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能见到清代留下的浮桥,几经修缮,仍然在默默地为人们做着贡献。
明清时代,皇帝贵族以及富商巨贾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美丽的园林。中国园林讲究山水,因此,园中人工池塘或湖泊上还修建了许多桥梁。比如,在圆明园,最兴盛时期,各类桥梁多达百余座。江南的私家园林,玲珑秀气,与北方的园林有很大区别。它们或以石取胜,或以水取胜,或以花木取胜,其桥梁也往往各有特色。中国不断进步的桥梁建筑史,到了清末就发生了转折。一方面由于国力微弱,无力建设很多桥梁;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用长枪大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受外国的影响,国内也开始建设公路和铁路。近代公路、铁路因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逐渐削弱了桥梁在交通中的地位。不过,早期的公路和铁路大多是在充分利用原有驿道和桥梁的基础上修建的。因此,古代桥梁,尤其是石拱桥,因其潜力较大,在公路和铁路建设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近代交通工具荷载越来越重,古代桥梁难以承受。于是中国古桥便在近代轰鸣的马达与汽笛声中走向历史的深处,成为往日的辉煌。
历史永不停歇地向前发展,桥梁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近代桥梁技术也因其与时俱进而超越古代。但是历史又是延续的,今天的成就是对过去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的古桥,除了因其历史文化价值需要择优予以保护之外,还有不少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内容可以发掘,为现代桥梁的建设能够推陈出新提供历史资源,因此我们在今天仍要珍视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