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通途兴古道(1)秦梁汉柱–灞桥烟柳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这是灞桥的转折点。在这一年,结束了灞桥屡遭倾毁的历史。在陕西西安西南40里(20公里)有一座善济桥,历经160年仍未损坏。于是人们吸取这座桥的成功经验,参照它的样式和技术,并结合灞水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设计施工,最终经过九个月的艰苦施工,建成了一座坚固结实的新桥。这座灞桥长近400米,共67跨,各跨长6米左右不等,桥宽约7米。新灞桥落成后,有人赋诗记载了新桥的壮观:“……水翻鲸浪从澎湃,路转羊肠便往来。高树贞珉垂不朽,终南山色共崔嵬。”这次重修灞桥所参照的善济桥所参照的善济桥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主要在于这座桥具有可靠的下部结构。它的桥墩用护底、柏木桩、石盘、石柱和盖梁等组成,彼此之间联系紧密而结实。每个桥墩由六根石柱组成,每根石柱由四层石轴叠砌而成,在桥墩底部有石盘承接。这个石盘的作用很大,不仅具有支撑作用,而且扩大了承压面积。石轴之间以及石轴与石盘之间都凿有阴阳卯口,卯中心留有铁柱洞,卯眼内填充石灰等物。然后,石轴与石轴、石轴与石盘之间的阴阳卯口互相套接。卯眼内的填充物很有讲究,把糯米汁、牛血和石灰等物拌和在一起,再进行捶打使之融合在一起。经过这样处理的石灰具有更大的粘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