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杨柳青古镇的民俗文化


杨柳青的年画文化

杨柳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年画起源于明初,万历年间出现了套色印刷,至清朝中期的康、乾年间发展到了鼎盛之势,杨柳青相继出现年画作坊百余家,形成了“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画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画师们创造、继承了自己的传统技法,又吸纳了清代画院派之长,逐渐形成了杨柳青年画的独特风格。杨柳青年画采用的是木版刻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刻工精致,绘制细腻,彩色绚丽,生动形象,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
  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杨柳青年画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它走进了长城内外、天山脚下到东海之滨的百姓之家;并曾被宫廷视为国宝,达官贵人多有收藏;后经丝绸之路传至欧洲,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飞向了东南亚。震惊了整个世界,成为了蜚声中外的艺术品。
  杨柳青年画构思巧妙,取材极为广泛,名目浩繁,约有3000多种版样。大致可分为十五大类,即: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小说传奇;师祖神;仕女;娃娃;戏出;吉祥图样;财迷图样;山水花卉;时景图样;历图;灯画;风筝纸以及刻花纸、升官图等杂画。在这些年画中,每一种版样都有它巧妙的构思和深刻的寓意。
  另外,随杨柳青年画应运而生的风筝、剪纸、砖雕也为这座古镇的历史文化增添了风采。
饮食文化
杨柳青土地肥沃,又得运河水之利,这里出产的农产品味香色美,菜瓜、萝卜、大白菜等远近闻名。随着商贸业的发达,一些独具特色的民间小吃也逐步发展起来,慢慢形成了当地的一种饮食文化。槟榔膏、熟梨膏、茶汤、烧鸡等都独具特色,尤其孙记惠香斋酥糖更是异常出名。
  孙记酥糖的制作始于清道光年间,以做工精细、物美价廉、香甜一口酥堪称一绝。有人曾做过测试,一块不到五厘米厚的酥糖,竟有一百二十八层。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日报》记者曾对老艺人孙宝发做过专访。
民间花会
 明清以来,随着漕运的发展,该地日趋繁荣,且受运河文化的影响,民间花会应运而生。
  杨柳青的民间花会历史悠久,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农历三月,《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船泊到杨柳青镇时,曾留下“落梅愁觉醉中听”的诗句,“落梅”即是杨柳青花会“小莲花落”词曲的尾句。清康、乾年间,杨柳青民间花会已有24道。这些花会的题材创作,有的源于宗教,有的源于武术,有的源于民间传奇,有的反映伦理道德。但都反映了当地的民情、民风、民意,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这些花会每逢新春佳节,便给这个古镇添上一道绚丽的彩霞。
  故事传说。杨柳青镇区建筑面积是15平方公里,由于其历史悠久,在一九八六年前没有进行大面积改造前,全镇就有59条街道,382条胡同。曾有人说:杨柳青三百多条胡同中,每一条胡同都有一段故事。这句话虽有所夸大,但实在的说,杨柳青三百多条胡同的命名,它不是一、二、三…简单的数序排列,而是都有一段原由,不少胡同而确实也流传着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多是反映了杨柳青人勤劳、善良、憎恶扬善、奋发图强的品质和热爱家乡的情怀。
杨柳青每年还有元宵节花会,比如杨柳青八街狮子老会杨柳青金钹飞镲表演队杨柳青女子舞龙队杨柳青盛兴风云老会杨柳青永乐高跷会等等。



大院文化
杨柳青古建筑很多,尤其一些富户乡绅的民宅大院颇具名气。比如:石家大院、董家大院、安家大院、周家大院、刘家大院等。在这些大院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坐落在运河北岸,原系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仕的住宅,也称尊美堂大院。石家大院始建于光绪初年,距今已有128年历史。整座院落宽、长各100多米,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包括12道门、18个院落、247间房舍。是典型的四合连套、院中有院、轴线分明、典雅华贵、气派宏浩、功能布局合理的住宅。尤以砖、木、石雕之精美、古朴典雅之风格而独具特色。院中主体建筑之一的石府戏楼,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设计巧妙的封闭式民宅戏楼。石家大院是华北地区保存较好的大型清代民宅,1991年,被天津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御河文化
杨柳青自古以来是个风光十分秀丽之地,对这里的一些自然景色有人曾撰述出“古代十景”,即:魁阁蒙雨、塔林晓日、柳岸风帆、女墙残月、老圃黄花、玉顶炊烟、古渡箫声、寒林鸦噪、白滩绩麻、平沙积雪。在这十景中,前八景都处在御河两岸。比如:如今尚存的文昌阁、普亮宝塔就是当时所称的“魁阁蒙雨”、“塔林晓日”。
  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被称为杨柳青三宝之一,是国内迄今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楼阁式建筑,它集镇江金山、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之大成,结构灵巧,造型别致,与其他县镇的方形或长形的魁阁建筑相比,可谓独树一帜。它是杨柳青的旧十景之一——“崇阁雨”。昔日四方名士和文人墨客常云集于此,或谈诗论文,或讲学聚会。明代大文豪吴承恩曾在此创作《西游记》。清代中期,地方文风日盛,它被辟为崇文书院,在这里,曾造就出两名进士,十几名举人和多名贡生、附生、庠生。
  建于200年前座落在运河南岸的普亮宝塔,是为一位勤劳、善良、抑强扶弱而富于传奇色彩的老人于成功兴建的。于成功,兄弟排行老五,人们称他于五爷。清康熙末年生人,自幼务农,三十岁左右出家修道,学会了高超的医术和武道。他还俗后,边务农、边行医,做了许多好事善事。八十岁无疾而终后,他的子孙和街坊邻里,敬慕他的品德,于清嘉庆癸亥年,集资给他修了这座宝塔,因当初于五爷出家时法名叫“小普亮”,所以这座塔叫普亮宝塔。至今,对这位于五爷的传说还不绝于耳。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