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千年流坑的魅力

千年流坑的魅力
这是一村一姓一千年不变的董氏家园;这是人文荟萃,胜迹琳琅的村落。这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村”,地处赣南偏远山区的抚州市乐安县流坑村。

一个初冬的艳阳天,正午的阳光洒遍大地,村口那株披着一身金色外衣,戴着串串翡翠项链的古樟伸开臂膀,迎接着一个个慕名而至的远方客人。我们手拉手与被日月亲抚了千年的迎宾树拥抱过后,便进入了这个被人间烟火熏陶了千年的村庄。

流坑,四面群山拱挹,秀峰叠翠;一条碧水澄澈的乌江逶迤而来,拥抱村庄;十里枝繁叶茂的香樟,延绵江岸。我置身其中,尚未品读她的历史,就被那井然有序的纵街横巷,鳞次栉比的陈祠旧舍,长庭深院的残檐破拱和门前舍里的石额木匾组成的画卷深深吸引。

董燧是流坑家喻户晓的人物,明代嘉靖年间,官至南京刑部郎中的董燧辞官回乡,带头并发动族人捐资,重新规划流坑,用了近20年时间把流坑改造成七条东西巷,一条南北巷如梳子形布局的村庄。七条横巷,一式东建码头,西设望楼,既可接纳江风,又能护村御敌。所有巷道,全都设渠引废水入湖,沉淀后排入乌江。如此科学规划,让今人也十分佩服。

恢弘的画卷里,更多的是小巷大街被残破包裹着的民居。马头墙,圆木柱,青砖黛瓦,空斗砖墙,半掩半露的双坡屋顶,造型多样的照壁门楼,雕花嵌画的门扇棂窗,还有砖雕、木刻、彩绘,全都以浓厚的赣派风格,显示着我国古代建筑艺的魅力。

在幽深的鹅卵石街上穿行,沿街一座座经历过明风清雨的祠堂,一个个悬挂于堂前“父子进士”、“ 兄弟联科”之类的牌匾和一串串记录功名的旗杆石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当我走进挂着“流坑村文物博物”牌子的祠堂,读到开村始祖董合、第一位举人董文广、第一个进士董淳和“五桂齐芳” 的同科五进士、文武状元董德元、董藻、理学家董燧等人物小传,流浏过有300多贤人儒士的“流坑历代功名榜”后,脑海便画上一个深深的问号:一个地处遍远山区的流坑,如此人才辈出,难道真是风水造化之玄机?

文馆,又称江都书院,我一跨入“儒林发藻”的大门,就被这座始建于明未,经多次重修的董氏族学散发出来的书香气息包围着。文馆内有宽敞的讲堂,舒适的书房,典雅的“文昌阁”,一切尽显海藻特色;尤其是供奉大儒董仲舒等先贤的“敕书楼”, 更是重工装饰,彩绘梁栋,透雕窗花,处处凸现流坑重教崇贤之风尚。村里人告诉我,流坑第一举人董文广中举以后,决心用教育来振兴家族。他回到家乡,办书院,招学徒,纳贤才,拉开流坑崇文重教的序幕。从此,30多间书院书屋便在流坑的土地上诞生。从流坑书院的门里便走出了文武两状元,走出了34名进士和90个举人,走出了100多位从主薄、知县到尚书、宰辅等官员。崇文重教使董家成了江西历史上声望极高的大家族;氤氲书香为流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