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直文化

直文化
直妇女的传统服饰是很有水乡特色的,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而出名,这种着传统服饰妇女站在人群里既亮丽又显眼,被城里人戏称为“苏州的少数民族”。

直农村妇女上苏州、去上海特别的显眼,被城里人称之谓“苏州的少数民族”。至今直地区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传统特色的民族服装。尤其是该镇西部地区40岁以上的妇女仍很流行,在古镇老街上可以看到穿着这些传统服装的妇女,这也是水乡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直水乡妇女服饰是千百年来吴地水乡稻作农业时期的产物,我国汉民族服饰的杰出代表,包括拼接衫、包头、裙、束腰、拼裆裤、绣花鞋、肚兜、卷膀等构件。苏州直水乡妇女服饰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文化内涵深厚,顺应了稻作农业的需要,创造了拼接拆卸技艺,显现出吴地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苏州直水乡妇女服饰以“显”、“俏”和“巧”为主要特点,通过“白色”的巧妙运用,使服饰色彩深中有淡、淡里有俏、俏中有艳,再加上拼接、滚边、纽绊、带饰和绣花等工艺的应用,堪称一绝。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并予公布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包头巾:大家平时所见的包头巾,大多是一块方形巾帕按对角线折叠成三角形,然后在额下打年结,而这里的三角包头巾却是底角为锐角的一块梯形布,包头巾可以把头发缚得很牢,在田间劳动,能遮阳避风,防飞虫,起到护发保洁作用,实际上是妇女的劳保用品,而且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呈三角形的。三角包头巾是整套吴东水乡妇女服饰中的标志性饰物,相传包头巾起源于吴王阖闾时代,当时采莲女为了遮阳挡雨,把荷叶折成船形,两头用竹片固牢,戴在头上,后来经不断改制就演变成现在的三角包头巾了。妇女的上衣采用紧袖,是田间劳动的需要,袖宽容易拖泥带水,至于肩部和袖部用异色的布拼接,因为古时妇女是田间的主要劳动力,而挑担最容易磨损衣肩,收割庄稼难免会损坏袖部,补时就不一定能找到相同颜色的布料,不如裁新衣时就做成三色,重补就方便多了,后来发现这种拼接打破了一色的单调,另有一种装饰美,于是就流传下来了。



宣卷作为一种民间文艺,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主要是在农村,深受百姓喜爱,特别是年长者的喜爱。宣卷,是由唐代僧侣的“俗讲”、宋代的“说经”及后代的鼓子调、诸宫调、戏文、杂剧影响发展而来的,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始用“宣卷”称谓,刊本行世。
 
一、直宣卷的由来和和发展。
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宣卷流传至直。当时称为木鱼宣卷,解放以后,新思想、新文化、新文艺在农村红红火火地传播,各村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直宣卷就此销声匿迹了几十年,无人问津。直到改革开放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直宣卷又回到了广大农民面前。如今的宣卷,称丝弦宣卷,由木鱼宣卷演变而来,较以前有所变化和发展,有“坤角”(女子)加盟,打破了一向只有两个男子宣卷的格局,成了多人组合的班子,由一人主宣,配一名或两名坤角和卷,并引入民乐伴奏,吸引力更强。2009年以来,宣卷开始有一位主宣的,也有一主一副的;有男主宣的,也有女主宣的,彻底打破了传统固有的格局。
 
二、直宣卷的声腔与流派。
1937年以前,直宣卷因其唱腔的落调有“南无阿弥阿陀”这样的唱词,所以也叫“恰弥陀”宣卷。宣卷的唱曲,通用方言,有汪汪调、杨噱调、五更调等;戏曲片段,唱腔有沪剧、越剧、黄梅调等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宣卷分南北两派,以澄湖分界。澄湖以南为南派,澄湖以北为北派。直宣卷为北派,它的艺术风格与苏州滩簧十分相近,有说有唱,俗称“打山头”。宣卷艺人都是男子,一般都是两人一档,一位是上手,为主宣,一位是下手,为“和佛”。
 
三、直宣卷的服饰与道具。
宣卷的服饰与道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以前,生活条件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木鱼宣卷的服饰没有特别之处,根据艺人平时穿着为主。道具有起拍、折扇、经盖,极其简单,保持着原生态。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民间文艺的质量和要求越来越高,把木鱼宣卷逐步推向丝弦宣卷。主宣开始穿长衫、女角穿祺袍。有时根据表演的节目,经常调换行头,以演戏的古装为主。
 
四、直宣卷的乐器的发展。
木鱼宣卷,演唱时要击打木鱼、磬子来控制节奏,乐器有木鱼、磬子、铃珠、春锣等,各样道具各有所用;丝弦宣卷,有唱曲和戏曲片段,用二胡、笛子、琵琶、扬琴、笙等丝弦乐器伴奏。
 
五、直宣卷场合的变化和发展。
50年代以前,直宣卷的演出,是在庙会、当头(缴血污)、理星宿、斋星官等场合。80年代末,逐步延伸到民间婚礼、做寿、小孩剃头、女孩十三岁、男孩六岁等民俗活动中。2008年,直宣卷开始从农村走上了舞台。2010年9月,直宣卷队入驻江南文化园古戏台演出,开辟了新的活动阵地。
 
六、宣卷场景布置的演变。
木鱼宣卷时,并排摆两张八仙桌,八仙桌正面系着桌围,桌围上面绣牡丹花的绸缎料子,桌面上铺台单,台单四边流苏下垂,桌上依次摆放着:两盏台灯(或一对弹簧蜡烛)、一只银盾,红木座子绢花群(组)、银质王母、寿星佛像。八仙桌后面的竹木支架上,左右两边挂门帘,上方挂绣有社名的横帔。门帘和横帔都是绸缎料子。一位宣卷艺人朝南端坐,手执醒木或木鱼,唱曲时敲响木鱼,醒木则备说表时作道具。右端坐着伴奏艺人,左端坐一位帮腔艺人。
丝弦宣卷的表演形式简便灵活。开宣前,并排摆两张八仙桌,不加装饰,按装音响设备,调试各种乐器,就可以开宣说卷。
 
七、直宣卷的特点。
(一)丝弦宣卷较木鱼宣卷有所变化和发展,开始有“坤角”(女子)加盟,打破了一向只有两个男子宣卷的格局,成了多人组合的班子,由一人主宣,配一至两名坤角和卷,或一主一副等,并引入民乐伴奏,吸引力更强;(二)直宣卷往往与双簧、江南民间小调、戏曲片段交替演出,趣味性很强;(三)宣卷表演形式有背词宣科和照本宣科二种;(四)直的宣卷班子,兼做婚礼中的贺喜,负责娶亲、结亲等礼仪。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