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寻访坚守汉文化的隆里古城


公元1385年,即明代洪武年间,楚王朱桢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隆里设立千户所,开始了隆里这座古城的兴建。在之后的几百年岁月中,这里一直是调兵屯守的军事戍边重镇。
南征北调的屯兵军事大多来自江苏江西安徽等地,而隆里所处的黔东南一带,确苗侗文化的天下,600多年来他们就这样坦然的杂居着,也坦然孤立着,来自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前浸淫始终无法冲破古城堡垒的围墙。汉文化的精神力量,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坚守着,传承着,他们没有扩张也没有被同化。
于是这座长方形的古城依旧保留着近乎完好的昔日面貌,还是三街六巷九院子的格局划分,还是五色鹅卵石铺就的巷道,还是一色三间封火墙的民居,还是元宵节花脸龙、舞龙灯的习俗。
穿过青青菜田,山间薄雾缭绕,溪水潺潺,古城坐拥秀色,“月映文章光射斗,凰初枝头锦生花”,迎恩门上的一副对联,无声中道出了这座古城的气质。


方圆不过几十公里的土地,城垣内围起的却是另外一个世界。踩着雨雾浸润中发亮的鹅卵石小路,走过青石板台阶,书香第、科甲地、将军第、三槐第、五柳堂、太原家风、苏湖世家,一块块书法精妙的牌匾彰显着旧日主人的声名赫赫。如今这些高墙之内住的也不过就是普通人家,科甲第里贴着一张红榜,祝贺某某考上某著名高等院校,只是不知曾经飞马报喜的队伍是否也驶入过这些沧桑百姓的门庭?
唐天宝年间,一代才子王昌龄因开罪朝廷权贵,被贬为龙标蔚,他来到隆里古镇修建起了龙标书院,一座书院开启了文化思潮之门,成为隆里文风兴盛的重要因缘,如今这座风格雅致清新的书院门建筑犹在,静静的后院现在是一所小学校。几百年书香绵延不断。
挪威人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博物馆,其实这座活着的古城本身就散发着巨大的生态能量,这里生活着的家家户户就是一处处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在正阳门下吃着米豆腐的时候,我决定今晚就落脚古城中了。
济阳人家,老房子盖起了新客栈,清清爽爽,明明静静,洁白的床单,老式的木桌、木窗棂一推开就是秀邑南山,3楼的露台眺望过去一片马头墙林立,这才是我喜欢的客栈,而不是闹市里矫情做作的旅舍。
和老板一家围坐小火摊吃了一顿家常饭,终于是汉家味道了。苗侗等饮食虽有风味,但到底还是有那么点水土不服,于是,这普普通通的酸菜、白菜、红菜苔成为回味无穷的美餐。



后来,餐桌上铺开了春联红纸,这家的老爷子开始奋笔疾书了,难怪谈吐气质不俗,人家还专门出了一本关于龙里的书呢,真是真人不露相。
门外敲敲打打起来,夜色降临,龙灯要上阵了,今天便不是十五,不是正式的舞灯日子,只是一群孩子们客串演出。热热闹闹地出发了,穿街走巷,东大门的灯火也亮起来了,依稀中还是那座封闭固守的军事城堡,还是那古朴内敛的明清遗风。
在天亮的时候离开这座古城,雾气隐约中依旧是湿润发亮的石子路,有人在小巷内晨练,有人贴上了结婚喜帖,生活一天天地继续,几百年不曾为其他文明同化的古城,但愿也不会迷失在今日旅游大潮的追捧中。


交通:
从肇兴乘班车到黎平,在黎平乘坐到天柱的班车路过隆里(春节期间一般不拉短途,可乘坐到敖市的车,车次很多,敖市距离隆里也就两到三公里的路了,坐小三轮车几元可到)。离开时出城门在马路对面等过路车即可。
住宿:
城内有几间老房子改造的客栈,都很有特色风情,价格不贵,推荐正阳门内的济阳人家,非常宽敞的房间,整洁的被褥,有太阳能热水器。楼上还有一个大阳台。可以观景。
吃饭就在所住的客栈和主人一起吃就行。曾经接待过挪威大使的龙溪人家位于古城正门靠左边的一条巷子里,路上有标示,很漂亮的一个大院子,环境幽静,古香古色,房间挺大,也比较舒适。
旅游贴士:
一、正阳门洞下有卖米豆腐的小摊,味道酸辣可口,早上还有老太太卖热气腾腾的大包子,味道很好。
二、春节期间有舞龙灯、花脸龙等特色民间活动。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