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到小黄看动情的小黄大歌


几年前这个叫做小黄的侗寨,因为一曲侗族大歌而名扬海内外,青歌赛载誉而归,少儿大歌队出访日本,很多人都是为听大歌专程前来的。
班车盘山而上,云海迢迢小黄寨子职的清晨安宁寂静,虽然已名闻遐迩,虽然表演大歌要加收门票了,可是并没有看到太多的游人,也没有感觉到被旅游商业渲染的气氛。人们还是要继续走自己熟悉的生活节拍,还是水田中间的天然厕所,还是在自家门口抽着烟袋做着手工侗服装的亲切乡民。


这里住的地方都叫做歌堂旅社,有那么点浪漫气质,木楼,很干净的房间床具,公用的卫生间和淋浴,条件大大超出我的预期,小黄村寨的本色并没有进行过多的粉饰,可是为游人提供的便利却有所改进。
鼓楼前的表演场上游客稀稀落落,一群盛装的小姑娘悠闲地磕着瓜子,面对相机镜头丝
毫不怯,到底是见过世面的女孩子,唱歌终于不再只是娱乐,而成为改变生活际遇的重要途径。走出小黄去外面演出了,有热心人担负学费,过年过节有人给他们寄钱寄衣服,她们的目光中终于不再只有羞涩和胆怯。
逆光的鼓楼下,演出开始了,男人们的歌,女人们的歌,男孩子的歌,女孩子的歌,男女搭配对歌约会的表演,琵琶歌、蝉歌、拦路歌,小黄的侗歌种类丰富多彩,他们的歌声唱出了生活的喜怒哀乐,唱出了爱情的忠贞不渝,唱出了春花秋月的浪漫遐想,也唱出了对命运不公的控诉。行歌坐月的对唱让青年男女互诉衷肠,芦笙会的比赛在歌声中决出胜负,一张简单的名次奖状可以让全寨人欢喜动容。



大歌终于响起来了,这是所有侗歌中最完美协调的一种声音,没有乐器伴奏,没有指挥协助,高、中、低音多声部就这样自然流畅地相互交融在了一起,来自于原生态大自然中的灵感,溪水潺潺的声音,倦鸟归林的声音,虫鸣蝉鸣的声音,就这样在歌声中流淌出来了。他们都是没有学过音乐理论的歌手,他们也认识五线谱,可是他们各自声部的音都唱得那么清晰那么准确,一切似乎完美无瑕,一切又是浑然天成。
小黄的寨子里有很多的歌班,同龄的孩子从小便开始组班,同歌班的歌友们是比兄弟姐妹还亲的朋友。唱歌并不是什么事业,唱歌就是生命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也许唱歌对他们来说太普通了,寨子里年轻的男男女女们更热衷于烤鱼野餐,本来我以为我只是意外地加入了这一场野餐队伍,可是回来的路上才发现田间处处有烤鱼,以致后来在鼓楼内的壁画上也看到了野外烤鱼的情景,才知道这其实也是侗族民间古老的一项传统娱乐。就像我们郊游踏青一样,他们也用这样的方式拜访苏醒的大自然。
左邻右舍招呼着走了,背着渔网,挑着白菜和糯米饭,转过村子进山了。这一走就是遥遥十里路,走过一块块稻田,上了山坡,穿了密林,又下了山,鱼塘真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柴火早早地燃起来了,有人捞鱼,有人拾柴,有人削树枝,有人制作调料,也不开膛也不刮鳞也不抹盐,插在树枝上直接拷。野生的母姜和辣椒盐、制成蘸水,看似简单,味道却很专业。塑料布一铺,白菜叶子当盘子,烤得焦黄的鱼,没有筷子也没有调羹,大家围坐一圈,一手抓烤鱼一手抓糯米饭,这才叫天然这才叫野餐。


回到旅舍,天已经快黑了,可是鼓楼广场却开始敲锣打鼓热闹起来,楼里燃起了炭火,哗啦啦银饰作响,两队盛装女子入楼了,篝火的热度熏染开来,火星点点,映红了脸庞,真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也是一场衣香鬓影的夜宴。
一队是十六七岁的少女,一队是结了婚的小媳妇,询问身边的姑娘今天是否有什么特别活动得到的回答是他们每天都是这样练歌的。原来还有这样郑重其事的练歌。
侗歌一首接一首地唱起来了,间歇中有人在指点,有人在讨论,唱得口渴了就去旁边的水桶里舀一碗水。他们的歌声里有专注,有执著,有悲伤也有快乐。那么悠扬,那么清亮,那么自然又那么奔放。这,才是小黄的歌。
一根粗壮的大木头渐渐燃尽了,鼓楼的歌会散场了。唱歌的人走了,听歌的人却还意犹未尽。
经过经历过这样一个激荡心弦的夜晚,白日里的村落突然也变得多情起来。没有歌声的小黄可能是很平淡的,一样的鼓楼,一样的民居,一样的稻田,一样的侗女,可是我看他们的目光终于变得不一样了。
交通:
从江每天有开往小黄的班车,上下午各一班。也可以考虑包车前往。早上可以坐面包车返回县城。
住宿:
小黄比起岜沙的住宿条件略差一些,鼓楼前的一条街有几个旅舍,都叫歌堂旅社,木楼,床铺很干净,公用卫生间,可洗热水澡,吃饭的花费也不是很高,推荐主街尽头的青山旅馆和腾龙堂。
旅游贴士:
一、春节时候的大歌表演一般是初一到初六、上下午各一场,晚上有时候也会在鼓楼唱歌。
二、寨子里会唱歌的人很多,同龄的人都会组成歌班,熟悉之后也可以跟他们一起练歌。
三、非春节或没有团队包场演出时,可亲客栈的老板帮忙联系歌队来一场小型的表演,最少也要五个人出场。
四、距离小黄五公里有个叫黄岗的寨子,隔年会有“正月初七抬官人”的活动,如果赶上去看看也是很热闹的。从江开往小黄的班车可以到黄岗。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