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祭祀祖先和祭拜神仙成为广大百姓的精神生活中最主要的两项内容。
为什么要祭祀祖先?首先从生理上讲,人身是父母生的,一代又一代的相传相继形成小的家庭和大的家族。从经济关系上看,在广大农村,最重要的家产就是土地和房屋,现在称它们为“不动产”,多是祖先留存下来的;有的家庭如果还拥有金银财宝,即动产”,也会代代相传而留给子孙后代。所以家庭的现实生活需要祖先保佑,家庭的盛衰荣辱、地位权势也与祖先密切相关。
为什么要祭拜神仙?在早期人类的生活中,受到的最经常、最主要的威胁就是自然灾害和山林野兽的袭击。天空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或者久旱不雨,赤地千里,农作物颗粒无收,这些都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当时人们还不能认识这些自然现象出现的原因,更没有避免和解救的办法,在对自然天地的恐惧与祈求的心理条件下,产生了对冥冥上天和苍茫大地的崇敬,这就是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在中国长期的农耕社会中,由于自然: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丰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程度上决定着人间的祸福,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对自然天地的崇拜进一步加强,并且逐步产生和发展了对天地、日月和山川的祭祀。
中国封建社会自秦汉经唐、宋而至元:明、清,在两千余年的时间里,经历过无数次分裂、统一和朝代的更替,在这样的社会动荡中,人们不但要经历自然然界的灾害,同时还要承受各种人祸的危害,人们不但需要风调雨顺,这还祈求人身的安全和家庭的兴旺:于是在发展了对天地日月自然神的祭拜之后,保保平安的关帝、城隍,保家庭幸福的福神、寿星,保兴旺、发财的娘娘神、财神等,一大批神明应运而生,先后出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
宗教的产生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多与人们为了摆脱人世间遭受的种种苦恼有关。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生于尼泊尔境内的释迦族,原来是一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他在与社会接触中,目睹人经历生、老、病、死所遭受的苦难,感到人世的变化无常,在他29岁时离开王宫,辞别妻儿,只身去寻找解脱之道,在6年之后终于大彻大悟而成佛。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生活在公元6世纪末叶和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这时期这个地区正处于社会大变动之中,国家分裂,氏族各据一方,社会充满了掠夺与仇杀,生产停滞,大众生活于苦难和动乱之中。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穆罕默德经过潜思提出了整治社会的主张,他要人们制止宗族仇杀,禁止高利贷,买卖公平,建设和平、安宁的社会,并且创造出了一位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他宣称这些都是安拉的主张,他只是安拉的使者,向人们宣传这些教义。正因为伊斯兰教教义反映了处于乱世的阿拉伯大众的需求和愿望,所以得以迅速传播而成为世界几大宗教之一。
在长期的祭祀活动中,祭祀祖先和祭拜神明都形成了一定的礼仪,而这些礼仪都需要在相应的场所中进行,这种场所就是我们所说的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