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网

中国庙堂(四):南社村祠堂


位于广东东莞茶山镇的南社村是一座谢氏宗族聚居的血缘村落,自谢氏祖先壬居于此建村至今,已有二十八代族人相传,沿袭七百余年的历史。南社村并不大,东西宽约320米,南北长约300米,外围呈不规则的方形,村中心有一长条形的水塘横跨东西。这里和浙江诸葛村一样,除了建有家族的总祠堂之外,各房派还建造分祠堂,总计达22座之多。它们大部分分列在中心水塘两岸,使这里成了全村的中心地带。
谢氏大宗祠是全村谢氏族人的总祠堂,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这是现存祠堂中年代最早的一座。祠堂前后由门厅正厅、祀厅三进厅堂夹着两座天井组成长形平面。门厅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大门安在中柱上,门前为柱廊。因为是总祠堂,所以对祠堂正面进行了重点装饰。门廊四根红色石柱子上是绿琉璃瓦的屋顶,一条正脊左右分成三部分,两端为夔纹组成的花饰,有鳌鱼倒立在脊上成了醒目的标志。正脊中段排列着房屋、楼阁和亭廊,它们的屋顶上还装饰着花卉,屋里屋外有四十余位人物,他们或侍立、端坐,或交谈、迎送,十分富有生活气息。广东地区对海:外开放较早,南社村地少人多,又时受天灾人祸之害,所以自清末以来族人多有去香港、澳门等地打工、经商者,经过几代努力,稍有成就即回故里建房、修祠堂,所以在大宗祠的屋脊上出现这样条买卖街并非偶然,正反映了谢氏族人生活中的感受和祈望。这些脊上的房屋、人物和花草全部由琉璃烧制,五彩缤纷,组成天空中的一条彩带。除这条正脊之外,在门厅的屋檐下还有一条木雕花板装饰。为了保护屋檐下伸出的椽子头,常用一长条木板钉在椽子头上。南社村祠堂多在这条木板上施以木雕,有象征“喜上眉梢”的梅花和喜鹊,有青竹和兰草,有人物组成的戏曲场面,一段一个内容,左右相连而成条,底部以花饰镶边,有时还敷以色彩。花板位于屋檐下,与人眼距离较近,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谢氏大宗祠的平面布局和外部装饰在南社村的祠堂中具有代表性。二十余座中、小型祠堂,在平面上也多为门厅、正厅和祀厅三进厅堂,或者只有门厅和祀厅,这样的祀厅,兼具供祖先牌位和行祭祀礼的双重功能。在门厅的门前多设有门廊,屋顶的正脊多用琉璃或陶塑、泥塑装饰,只不过没有大宗祠脊上一条买卖街那么热闹,而多用龙、鱼、鸟和植物花卉做装饰题材。如果与其他地区的的建筑相比较,在屋顶的装饰上,这里也有自身的特点点。例如在正脊两端的正吻位置上,不用常见的鱼形和龙形而喜用夔纹。夔作为一种神兽,常见于古代青铜器上,其形象为头不大,其身曲折如回纹,如果夔身与龙头相结合则成夔龙,亦为铜器上常见纹样。广东地区的古粤人崇蛇,以蛇、龙为图腾,所以当地粤人喜用夔纹做装饰。夔纹在正脊两端做正吻,其形可简可繁,可长可短,可自成图案,亦可与元宝等组成图形,适用于大小不同的正脊上。又例如在祠堂的两条垂脊上用狮子装饰。狮子最常见的是用在建筑大门前,左右各一,或独立或附在大门两边的门墩石上,起到护卫的作用。但在这里,狮子却从大门前跑到屋顶上去了,由琉璃烧成的狮子,或黄绿杂色或通身蓝色,仰着头,瞪着眼,张嘴露齿,有的嘴中还衔着带有花球的彩带,从形态到表情都比地面上的石狮子生动得多,它们蹲在垂脊的前端扬着脑袋凝视前方,对祠堂起到卫护的作用。
南社村的祠堂与其他农村的祠堂一样,除了祭祀祖先之外,也兼有管理家族公共财产和宗族集会议事等功能。谢氏宗族自始祖开始积累公共财产,包括耕地、水塘、店铺、渡口、街巷等,平时由宗祠分租给农民耕种、经营,每年收缴上来的租金都登记入账这些账目都贮存在大宗祠的木箱内。祠堂的祀厅后墙上设神龛供放祖先牌位。牌位逐年增加,有的人口众多的房派,祀厅中的牌位已经多达几层相叠了。有意思的是当地还有一个风俗,即族人在世时也可以在祠堂内预立牌位,只须交少量的经费,将夫妻俩的姓名写在牌位上立于案上,只不过在绿色牌位外面包一块红布,当一方去世后即剪去一边红布露出姓名。这种自立牌位在当地称为“入伙”:并在神龛上贴着“进伙大吉”四个字,只不过这里的“伙”字应倒写,以避免火向上烧毁祠堂。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