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古镇的乌铜走银


 

在三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一种工艺品为云南达官贵人、乡绅富豪和大户人家竞相购买收藏,大家以拥有这样一件工艺品而倍感骄傲。它就是云南独特铜制工艺品,且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乌铜走银。而乌铜走银第六代唯一传人金李记就在古镇“潜伏”。走进古镇乌铜走银传习馆金李记银楼,富贵牡丹手镯、竹报平安水洗、寒霜傲骨墨盒、方寸知天下水烟袋……一件件精美的乌铜走银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这些铜器表面呈黑色,上面均有闪闪发光的精美图案。黑底和银白色的图案相互融合,相互衬托,有着一种深沉庄重的美感。仔细看价格吓一跳:一只乌铜走银手镯要卖2000多元!比平常的银镯要贵好几倍!

金李记老人娓娓道出乌铜走银工艺品的传奇之处:“乌铜走银工艺品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900度高温熔化的银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用手掌心反复摩挲20多分钟,直至铜颜色由紫色变成乌色。工序繁多,一个乌铜走银手镯要一周才能做好,平常大街上常见的银镯一天可以做出10多个。”

重庆宁厂古镇

宁厂古镇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位于重庆巫溪县,依山傍水,青石街道逼仄,吊脚楼、过街楼等古建筑和民居沿后溪河蜿蜒延伸三公里半,因此得名“七里半边街”。

宁厂古镇有四千多年的制盐史,远古时期是“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樯,食也”的乐土,在唐尧时期就是极盛一时的巫咸国的本土和首会所在地。并因盐而兴,历史上曾设立郡、监、州、县,有过“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吴蜀之货,咸荟于此”、“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的辉煌。因此,宁厂古镇是三峡地区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摇篮,堪称世界的“上古盐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而1506年爆发在这里的盐场灶夫起义,比欧洲产业工人运动早300多年,更应是世界工人运动之源流。
  宁厂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古朴,山水灵秀幽静,是重庆市古镇文化鉴赏游的旅游新品,是西安–三峡南北旅游大通道的旅游精品, 是新三峡旅游中的古镇亮品,是渝、陕、鄂结合部的古镇绝品,是奉节-巫溪-巫山“金三角”黄金旅游线上的古镇旅游极品,是中国的“上古盐都,巫巴故乡”。

广东桥溪客家民俗文化村

桥溪客家民俗文化村位于广东省梅县雁洋镇桥溪村,距雁南飞茶田4公里,是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新开发的旅游景点。该村现有人口两百人,常住人口五十多人,有海外华侨三胞六千多人。该村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桥溪村始称叩头溪,方圆约1平方公里,四面环山,东有五指峰,西有义安寨,南为笠麻顶,北为香炉峰,奇峰秀顶,气势昂然。村口的五彩林,有七棵古树,均为百年大树,有五种树种,分别为红楠(樟科)、青蓝树(黄叶树科)、山杜英(杜英科)、白车木(桃金娘科)、荷木(山茶科),其中青蓝树是目前国内外发现该树种中最大的一棵。
  村内客家民居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世德楼、宝善楼、世安居、继善楼、燕诒楼、仕德堂独具特色,尤以继善楼和仕德堂外围的积善堂建筑规模、建筑艺术为粤东罕见而闻名遐迩。该村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涌现了不少能人志士,全国政协港澳委员朱连芬是其中杰出代表。该村还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接待过不少革命人士,当时的粤东地委机关报—《群众报》就在该村印刷。
  客家民俗文化村 村内还有多处景点,村中的自然景观、客家风情习俗和历史沿革堪称“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引来大批中外民俗学者、建筑专家和游客参观考察学习。

广西江头洲古村

江头洲古村位于桂林市北郊32公里的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洲村,地处甘棠江上游的护龙河西岸,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全村居有158户人家共680多人。古村至今完整保存着明清两代时期的建筑格局,村落青砖灰瓦,木质构架。房宇高大,鳞次栉比,屋檐层叠,古朴典雅。

“家祠莲花地,江头进士村”,经考证,古村清代共有上百人考取功名,此地还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著有“爱莲说”)后裔之村,被外界称为“爱莲家族”。
    古村人才辈出,据统计,明清两代,古村出秀才上百人,县学74名(其中有武生4人),府学46名,五贡生31名,国子监生36名。举人27名,会试贡士8名,进士8名,庶吉士7名。有父子进士,父子庶吉士,父子翰林,一门两进士,四代四举人,五代知县,两代进士,三代庶吉士。
  古村出仕共计168人,其中五品官以上22人,六品官16人,七品官36人,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兵部都有任主事人员。任职官阶有:代办两江总督、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同知、直隶知州、知州、部主事、卫千总、通判、京县知县、编修、知县、翰林院检讨、府训导、京县丞、州学证、县尉、府州训导、教谕等,显赤政绩的就达40人,具有鸿篇论著20余人,现存名著二十二卷。
  明清两代,此地受皇朝诰封的人员40余人,其中有“荣禄大夫”(从一品)3人,“通奉大夫”(从二品)5人、“通议大夫”(正三品)8人、“中宪大夫”(正四品)3人、诰封一品夫人世间2人、贞女旌表达式14,其它各品官阶不计其数。

四川青林口古镇

青林口至今仍保留了较完整的文昌宫、妈祖庙、南华宫、万年戏台、桥楼亭等古建筑和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木构一楼一底民居,自1999年中央电视台《西游记》续集剧组在此拍摄两集外景后,名声鹊起。青林口依山傍水,位于江油市东北约40公里。原为江(油)、梓(潼)、剑(阁)三县交通要道和商贸集散地,会馆林立,寺庙兴盛,街坊繁华。古镇坐落于二郎庙镇西南的小山沟里,潼江之源马阁水与另一条小河在这里交汇,川北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
    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交通要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商业发达的古镇,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庙堂四布。走进青林口,街道显得很破旧,古老的石板路两边林立的老房子,以及雕刻着精美图案的高大木结构建筑,使古镇风貌依然。
街坊民居有的采用古式檐式木结构修建,也有四合院、三进台式建筑,还有奇特的悬空吊脚楼,别具一格的亭台楼阁。这些建筑都以雕梁画栋、古典门窗、青石柱礅做装饰,是典型的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昔日家家门前栽阔叶梧桐,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炎夏时节,人们在树荫下纳凉,尽情享受清爽。

河南神古镇

神镇位于河南省中部的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箕山山脉东南端边缘地带。被誉为中国钧瓷之都。神镇东接禹州市鸿畅镇,南临郏县,西与禹州市磨街乡交界,北与禹州市文殊乡相连。神镇地处伏牛山浅山区,镇区内东有角子山、凤翅山,西有牛头山、凤阳山,南有大刘山,北有云盖山,东西走向横亘在中部的乾明山把全镇分成两个狭窄的盆地。

神镇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从事农耕和冶陶。自唐代出现钧瓷以来,神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宋时称神店,明代开始称神镇,属鸿畅都,清时属文风里。明清时期流行一首民谣:“进入神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当时之繁华。

江苏省黄桥古镇

黄桥镇位于长江北岸的泰兴市,是苏中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镇。黄桥始建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黄桥历史上素有“北分淮倭,南接江潮”的水上枢纽之称。

抗金英雄岳飞麾下的名将牛皋曾在黄桥驻兵洗马,明永乐大帝也为讴歌黄桥人的“德行”留下了墨宝。黄桥自古人文荟萃,仅何氏一族就有“一门四时士,七十二举人”的查考,著名的中国地质学之父丁文江先生,中国喜剧创始人丁西林先生,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王德玉先生也都生于黄桥。抗日救国时期,一场震惊中外的黄桥决战成为黄桥的历史增添的新的辉煌,一曲黄桥烧饼歌从此唱响了大江南北。

辽宁永陵古镇

永陵镇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起连山脚下,是努尔哈赤远祖,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叔父的陵园,可称的上是清代皇家的祖坟。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体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群。它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和满族艺术风格。

永陵是最早的清代陵寝,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原名兴京陵,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称永陵。永陵位于新宾永陵镇的西北一公里处,前临苏子河,后倚启运山,占地一万平方米。这里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衣冠冢)、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伯父礼敦和叔父塔察偏古等。

   永陵古镇还继承和保存着具有浓厚满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满族传统的音乐、舞蹈、服饰、工艺品、文学作品以及婚嫁礼仪、民族食品、民族体育与游戏等民俗风情,而镇内古朴、肃穆的建筑风格,更给古镇增添了古香古色的独特韵味。

福建下梅古村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景区以东,从武夷山度假区乘车6公里便可到达。由于该村在梅溪下游,故名。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下梅村,离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5公里,南接武夷山度假区、属武夷街道办管辖。全村占地面积为220141平方米,村落建筑面积为124802平方米。全村现有人口2000多人,有村民500多户。全村目前仅有一所村级小学,医疗点4处。村民多为汉族,也有畲族。主要姓有:邹、江、方、陈、林、张、李、吴、王、彭、孙、岳、衷、郎、袁、黄、赵、郑、刘、周、祝、范等。该村除江姓自宋代入居外,明代隆庆年间各姓迁入较多,如孙姓等。清代邹姓又从江西南丰迁入,民国初期浙江龙泉各姓大量迁入下梅,上个世纪60年代闽中南地区贯彻国家移民政策,福清、惠安等移民入迁下梅,上个世纪70、80年代四川人口大流通时,有不少四川藉人口迁居下梅,使下梅形成多籍贯、多姓氏、多方言、多习俗的一个人口密集型大村落。经过一代代人的联姻磨合,村落语言、民风、习俗趋于一致。村民具有多重信仰,大都以信仰佛、道教为主,有不少村民信仰基督教。
  下梅村落生态环境好,具有独特的风水意象。山护村落,水养邑人,山环水抱营造了一个封闭安宁型的村落。下梅历史上除土地革命时期发生过几起国共之间的战火劫乱外,从没遭遇过严重的战争外患,日寇战机轰炸赤石、公馆、城关、星村、五夫时,也不敢贸然闯入下梅上空。平安祥和的下梅村,使村民拥戴社稷,守土勤耕,绅士、贤人注重村落礼教,办学堂、私塾,修庙宇,捐公益。村民们恪守农事节气,春种秋收。农闲之余,参加乡村寺庙的迎神赛会。下梅历史上曾展示了民风蔚然的好风尚。

广西迪塘古村

灵川县灵田乡迪塘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距桂林约20公里。整个村落背靠起伏的群山,四周是生机盎然的稻田、果园和山林。一条小河从村中缓缓流过,把村子一分两半,古村的岁月娴静恬淡。

迪塘村的五叠堂大门正中高挂着“皇恩旌表”的牌匾,字体道劲端正,可以想象李氏家族当年的显赫。如今虽说五叠堂已经分给几户人家分开居住了,但保存依然完好。整个宅院都是用上好的青砖黑瓦建成。门外石阶上有拴马桩和石鼓;而内部古朴典雅,尤其是木质门框、门楣、窗棱上的雕花刻画,龙凤呈祥、狮子、麒麟、蝙蝠、青蛙等花鸟虫鱼。

李氏宗祠建在迪塘村外,是一座两层的小楼,拱形的门廊、窗棱很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门前一对石狗、石狮见证着古村沧桑的历史变迁。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

大理城中有一贯穿南北的大街,街边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名特产品的店铺和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城内流淌着清亮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雅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

徒步的第一天,我们一路上把美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天是名副其实的空,看不到一丝云彩。我们用摄像机拍摄明净的澄蓝延伸至对岸的苍山处,渐变成温柔的浅水蓝,倒影在清澈的洱海中,水天一色,中间隔着始终处于缠绕轻雾后如中国山水画般轮廓淡然的苍山。

长乐村的古楼

长乐村的古楼

长乐村位于兰溪西陲,与龙游、建德交界,它坐南朝北,山水环绕,是宋元浙东学派中坚金履祥后裔聚居地,是朱元璋开创大明江山时的囤兵备战之地,是明初国师刘基、宋濂修身养性之地。长乐建村七百余年,繁衍至今已有三十代,历史上因为登科入仕或经营药材而发家者甚多,所以营造了大量的府邸豪宅,形成了这座总体平面布局呈北斗七星半月形的古村落。长乐村有一条由南向北流淌的溪水,长乐溪。

长乐村的西南方向有一座砚山,砚山脚下有一水口,每逢大雨频法之时,山上的水流直冲长乐,流入北部的长乐溪。为了防止山水冲进屋来,长乐村的民居就形成了前门朝北,后墙朝南的格局。

古村里原滋原味的乡土生活气息很容易让我们这些过客陶醉于那份久违的淳朴与祥和,仿佛闻着村子里的空气都还是几百年前的味道,稻花的清香,还在长乐西溪上有两座遥相呼应的石桥,一座是长乐桥,一座是擒龙桥。长乐桥建造于元代末年。桥上有一块与众不同的青石。

传说当年桥造好以后,这块石头怎么也摆不平。有一天,朱元璋率兵从桥上过,从这块石头上一脚踩去,石头一下子就平整了,于是村民们说,只有有福气的人才能安然无恙地站在这块青石上面,没有福气的人如果站上去是会遭殃的。不知道这些来来往往的人是有意还是无意,反正确实很少有人去踩这块石头。

长乐村的西南方向有一座砚山,砚山脚下有一水口,每逢大雨频法之时,山上的水流直冲长乐,流入北部的长乐溪。当然在参观长乐村的那些古楼古房,我们也逛了长乐村的市场、小巷,吃了不少当地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