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教寺


七宝教寺最初为福寿庵晋陆机陆云家祠,在松江陆宝山,俗称陆宝庵、陆宝院。五代十国,庵迁往凇江,吴越王钱赐以金宝莲花经,并云“此亦一宝也”。庵遂改名七宝寺。因江水啮岸,宋初再迁,移今七宝地。初以张泽舍宅为寺。地缘寺而趋旺,七宝遂成地名。
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5年),请得宋真宗赐额。元代,赵孟兆页有诗句“探奇来宝地,名刹冠丛林”,以咏镇咏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大寺殿,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修。引横沥水灌四围,建寺前中、东、西三座香花石桥,面正对镇大街,巍然为邑中名刹。
在清朝中叶时期,广40余亩,寺舍千余间,有荷花池、竹林、梅园,五代桧,罗汉松,人称郡东第一刹。咸丰年间,终因兵燹而败。1947年,地方上绅以寺址,引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建分校,尚有遗存山门,莲涌堂、荷花池,梓树,明钟,金字莲花经。2000年,政府决定移址重建,越年落成。寺襟汇带沥,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殿,讲经堂,法堂,藏经楼,配七层宝塔,筑西园、牡丹园,寺揉汉唐建筑风格,配以现代工艺和材料,庄严肃穆,经恢复为海上名刹最胜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