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原味古城浚县


浚县古城墙闻名遐迩,有“南京到北京,比不上浚县城”说。该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今仅存西门北沿卫河一段,南北长70米,有“观澜”、“允淑”两小门。文治阁屹立在县城中心,原名中心阁,高峻壮丽,庄重典雅,为古城的标志。阁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三十年(165年)移钟于阁上,又称钟鼓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改名“文治阁”,取“以文为治”意。文治阁通高约20米,上下分楼、台两部分。四面券洞,相对通行。平台上建筑,高10米,分两层,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平台上有水泥栏杆,凭栏四望,古城另外,古城南门内有黎公祠,亦称子贡祠,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知县刘台创建,现祠为光绪元年(1875年)知县张宝禧与子贡后裔端木继敏重修。县城西大街有翰林院与翰林府,是子贡后裔第78代孙端木照琛于清光者二十二年(18%年)兴建的。城内外还有升仙塔、北关文昌阁、恩荣坊、子贡墓等古迹和清代民居
大山、浮丘山这两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丽青石山峰,松柏苍翠,聚集着大量的人文景观,是古城的两颗明珠。
大山虽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无数历史名人或登临高歌,或赋诗摩崖。千百年来,有十几位帝王将相亲临大依山,汉光武帝曾于山上筑坛祭天,陈子昂、王维、岑参、范成大、王阳明等2多位著名诗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浮丘山因山势若浮舟而得名,东峙大伍,西扼卫河,北视古城,形势险峻。两山现有佛道建筑9处,亭台楼阁、寺庙、宫观遍布。北魏的天宁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楼”而闻名遐迩。大石佛高2237米,后赵主石勒依西域僧人浮图澄之言在大任山东麓依崖凿成,以镇黄河,距今已16×余年,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一尊大型摩1造像,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艺术、历史政治等早巳引起专家学者的惊叹。大石佛附近有著名的唐代《大任山铭》摩崖题记及藏经阁、丰泽庙、龙洞、吕祖洞、禹王庙、阳明书院、壶天道院等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