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古建筑

留耕堂即沙湾何氏大宗祠,始建于1275年,占地面积3334平方米。经过近800年的历史积淀,留耕堂已成为凝聚何氏宗族文化和岭南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沙湾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在沙湾800余年的历史中,有一个势力显赫的强宗大族,对本地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这里置地开田,富甲一方,培养出了许多达官名士,成为享誉珠三角的望族。这就是与“石楼陈、员岗崔、南村邬”并称为番禺4大名族的“沙湾何”。
留耕堂的故事,便要从这“沙湾何”说起。1233年,先祖何德明迁来沙湾,在这里繁衍生息,日渐兴旺。40余年后,何族集资建起留耕堂,但在时局动荡的元末即被毁于一旦。
大约过了30年,明朝洪武年间,族人重新建起了留耕堂。为了更好地遵守礼制,满足不断增多的族人需求,1440年,何氏决定扩大祠堂,将留耕堂拆毁重建。
清朝初期,沙湾乡各大宗族的奴仆会同乡民,组成“贯义社”在沙湾起事。他们以反抗乡中富人为目的,追杀族人,焚烧祠堂。在这次“奴反主之乱”中,留耕堂的前门和仪门全被焚毁,堂内也遭不同程度的损坏。时隔不久,为断绝沿海居民与台湾郑成功的联系,防止祸乱,康熙下诏沿海居民全部向内地迁徙50里。受“迁海事件”的牵连,留耕堂被视为尊崇明代的建筑而被拆毁一空。
1688年,复乡的何族人开始重建留耕堂,但只是草草了事。直到1700年,才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建,将原来的结构改为了五开五进,并在不远处建起“水绿山青文阁”附属建筑。经过34年的改造,一座雄浑的何氏大宗祠终于展示在世人眼前。这就是现在看到的留耕堂。
在古代,宗祠的规模大小体现了一个宗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实力。留耕堂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都属罕见,沙湾何的实力可见一斑。然而,留耕堂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此,对何族来说,它是一族文化的象征,是沙湾何显赫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