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古城昭化


昭化古城,位于川蜀之北,秦岭以南,地处金牛古驿道与嘉陵江、白龙江水道交汇处。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北枕秦陇,西凭剑阁,南通阆巴。而且周边关隘森列,占据有“东来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有天雄关以镇之,南下苍阆有梅岭关以间之,北渡阴平有白水关以守之”的独特地势,成为了“关”“城”一体的水陆要冲,被誉为“全蜀咽喉,川北锁钥”,是古代重兵布控的军事要地,也是川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昭化这片热土,是与巴、蜀同为四川早期最开化的区域之一。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聚居、生息;西周时已有联盟式的部落在此定居,称为“昔阝”;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了东防巴、北拒秦的苴侯国,历史上称为“苴国”,国都设在吐费城,也就是今天昭化境内的石盘村,当地人称为“土基坝”,它就是现在大家能看到的白龙江对面的那片地方;秦灭蜀并巴、苴后,开始在吐费城建置葭萌县,隶属蜀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建县最早的地区之一,史称“巴蜀第一县”,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了;东汉末,移城邑于今天的昭化古城,隶属广汉郡;三国、晋、西魏、北周、后唐分别改称过汉寿、晋寿、益昌、京兆、益光等城名;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宋太祖(赵匡胤),寓“昭示帝德,化育人心”之意取这两句话的前一个字改称“昭化”而沿用至今;1953年移县治地于宝轮院(今宝轮镇)后,昭化先后为昭化区公所、乡、人民公社、镇等行政建置地。昭化完整地展示了地方政权连绵不断的建置沿革,被专家称为地方政权建制的“活化石”。
在绵广高速公路通车之前,昭化古城的交通相对较为闭塞,虽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特殊历史时期的破坏,但古城的整体风貌得以保存,是国内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古代县级城邑。东、西、北三座城门雄姿仍在,古城墙残垣尚存,三横两纵的青石板街风格独特,融合了我国古代南方和北方建筑文化风格的明清时期民居多数保存也比较完整,大街小巷均保持着良好的空间格局和亲切宜人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