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菩萨顶找寻昔日帝王足迹

五台山菩萨顶
  大雄宝殿内装饰华丽耀眼,喇嘛教韵味十足。清朝皇室给予菩萨顶崇高的地位,这里也包含着“怀柔蒙藏”的高超政治智慧,五台山的佛教成为皇家维系民族团结的特殊纽带和工具。乾隆皇帝还一个劲儿地跟文殊套近乎,在东禅院的御制诗石碑上乾隆留下了“曼殊师利寿无量,宝号贞符我国家”的诗句,意思是曼殊与满洲的发音类似,以文殊来比喻清朝统治者的发家地“满洲”。 不管诗写的好不好,跟文殊拉上关系是否牵强,乾隆巧妙利用宗教力量,加强了对蒙古、西藏的控制到是不争的事实。
    绕过大殿来到中院,不算宽敞的院中立着一座石坊,上面有康熙御笔“五台圣境”四个大字。这是唯一出现五台山字样的地方,在这里留影的人络绎不绝,石坊旁边的垃圾桶想必也堂而皇之地留在了无数人的照片里。中院主体建筑是文殊殿,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到了文殊道场,佛祖只能屈居于大雄宝殿的歇山顶,最高级别的庑殿顶留给文殊享用了。湛蓝的天空衬着黄色琉璃瓦顶,显得十分漂亮清幽。文殊殿后檐的一处地方,几百年来无论晴雨,春夏秋三季滴水不止,滴水穿石,殿下的石阶上被砸出了许多蜂窝状的小坑。这种现象至今无法解释,滴水更是被无数人奉为圣水,争相收集饮用。可惜自然之谜已成绝响,1984年大殿重修后,滴水就再也没出现过,难道屋顶的翻修非要以葬送一处引人人胜的奇观作为代价吗?看着地下的点点痕迹,想像着那种奇妙的场景,只能叹息自己没能早生几年,无缘亲睹奇观。
    从中院西角门出去,到菩萨顶的后院,来找寻远近闻名的大铜锅。一般人很少见过这么大的锅,最大的一口直径竟达两米。我严重怀疑这里的火头僧曾经练过武功,毕竟用这么大的锅熬粥煮饭,挑水担米就不说了,为了保证受热均匀,不停地搅拌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菩萨铜锅”曾是五台山十景之一,最夸张的说法是每次使用完毕,厨房的小沙弥都要套上牛拉犁,像耕地一样来清除锅底的锅巴,如今大锅闲置在这里,太可惜了,其实完全可以用来生产最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以五台特产无公害棒子面作为原料,刻一个写有“菩萨顶留念”字样的模子,在大锅底下架上柴,咱们贴饼子!饿了可以充饥,拿回家供着还能算是现代雕塑艺术品。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所有游客人手一块金灿灿的贴饼子。与黄色琉璃瓦顶相映成趣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