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过一个小门东边就是厨院,其抱柱石石雕一边是几个柿子,另一边是桃,既符合厨院的特点,几个柿子谐音“诸事”,桃形如心,又暗含着“诸事遂心”的祝福。小小厨院竟然有“内三外四,七道门,把全院分隔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不同的人走不同的门,在不同的餐厅就餐。主人在后院楼上,高等佣人在中院,一般佣人在前院,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后院是主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的石雕比旁边的院子逊色些,可以快速浏览一下。二楼为始祖阁,供奉王氏始祖王子乔,墀灯两侧山墙正面砖雕分别为“加官进爵”和“二仙观太极“。
从始祖阁出后门向西,按箭头指示从后门进入凝瑞居,这里的石雕是整个王家大院的精华值得仔细鉴赏。正房两侧的石雕图案为“飞马报喜”,东边为“指日高升”,西边的“五子夺魁”最复杂,几乎画面的每一个元素都蕴含着吉祥的愿望:最左边的两个孩子举着戟、石磬和如意,谐音“吉庆如意”,中间的托着三颗桂圆,意为“连中三元”,右边两个孩子玩耍的动作构成“一举夺魁”,画面活泼生动,构图平衡,雕刻精美。窗棂木雕图案是锦鸡玉兰和瓶插月季,谐音“金玉满堂”和“四季平安”。
西厢房石雕自南向北的图案分别为“奔马逐日”行佣供母吴牛喘月”,东厢房自南向北的图案分别为“仙鸡送子”、“乳姑不怠”、“麒麟送子”,两房中间的两幅均取材于二十四孝故事,“行佣供母”表现的是后汉时期江阁背着母亲逃难,感动打劫者的场面,“乳姑不怠”表现的是唐朝时有位唐夫人用乳汁喂养没有牙的婆婆的故事,石雕中人物的胡子、皱纹等细节都刻画得一丝不苟。厢房二层是小姐的绣楼,当地女子“十三上绣楼,十四留头发,十五出家门,十六抱娃娃”,巧的是通向绣楼的楼梯也正好是十三级,栏板柱头上雕着姿态各异的狮子,有镇邪的作用。
出门向南,左边的院子就是养正书塾,这里是凝瑞居小少爷的启蒙书房,相当于小学。其门框为四块青石组成的高浮雕岁寒三友图,用竹子虚心向上节节高,梅花香自苦寒来,以及松树的扎根结实,勉励后辈打好基础,刻苦读书,并且要拥有岁寒三友的高风亮节,可谓用心良苦。工匠们巧妙地把四块青石的接缝设计在竹节处,看起来就像是一整块石头雕刻成的,自然精巧,浑然一体,从书塾对面的小门进去就是凝瑞居的前院,房檐立柱、门额枋额、楼板护栏、柱础柱头所有部位,满眼都是砖雕、石雕木雕,尽显华美考究,甚至连正房台阶的垂带也没空着,雕刻了狮子滚绣球图,讨“狮子滚绣球,好事不到头”的口彩。房内展出了几件宝贝,一幅清代著名书法家刘墉的字,一幅八卷轴拼成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是嘉庆年间雕版印刷的,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还有一张彩色的圣旨,原来圣旨居然不都是黄色的。
走出凝瑞居大门,对面影壁图案是五只蝙蝠围着一个寿字,即“五福捧寿”;大门两侧砖雕内容为鹿鹤和松树,鹿与陆同音,鹤与合谐音,取意六合同春松鹤延年;门前抱鼓石雕的是瑞云,蝙蝠等,由于台阶高出地面近2米,上台阶前看这对抱鼓石,如同云雾在头顶缭绕,拾阶而上,视线逐渐高于石雕云雾,有平步青云之感。
凝瑞居西侧为桂馨书院,这里是王家的高级书斋。分前中、后三个院,从前院到后院所经三组三级台阶,象征连升三级,后院窑洞上方为“福禄寿三星高照”木雕。书院外有瞻月亭,可登高望高家崖全貌,栏杆柱头是十二生肖,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威武凶猛,每一尊都被摸得遍体油光发亮,看来曾经与无数的游人合过影,这是我看到的唯一一处轻松自如、不带象征意味的石雕。
走过横跨东西两院的石桥,就是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公元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这部分规模更大,但年代较早,雕刻的纤巧繁复远不及高家崖,显得质朴内敛一些。宅院格局依然是前堂后室,高处的某些院落为了顺应地理条件,变化为前园后屋的设计。堡中各院依照官位品级的高低而有差别,有五品以上官衔的人家,住的是二进到四进的四合院,相对更讲究更华丽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司马院,位于进入红门堡后第一个十字路口的西北角,是一个四进院落分别以加官、进禄、增福、添寿命名各院,每进一院,就多一分福气,不过院子比较紧凑狭窄,同样是五品宅第,却没有敦厚宅的气势。
红门堡要站在高处看才能领略其巧妙设计。从北侧堡墙的最高点向下望去,整个红门堡尽收眼底,大院呈十分规则的长方形,南北向的主街用大块鹅卵石铺成,如片片龙鳞,人称“龙鳞街”主街将西大院划为东西两部分。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将院落分为四排,从南向北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形成一个工工整整的“王”字,暗合主人姓氏。房屋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层叠错落,井然有序,同样的建筑格局,同样的灰瓦灰墙,布局严整,呈现出强烈的秩序感和气势不凡的视觉效果,某些杂乱无章的城市真应该来王家大院学习一下规划设计。
现在红门堡内还辟有王氏博物馆、书画馆、珍宝馆、王家醋坊、豆腐坊等景点,游人大多蜻蜓点水而过其实珍宝馆内的各种圣旨,王氏博物馆的王氏家谱还是能让人大开眼界的,三雕虽然比高家崖略逊色些,也不乏精品,例如三甲最东侧松竹院的“招财进宝”门枕石和“天官赐福”砖雕门楣,旁边绿门院的木雕挂落“满床笏”和石雕“四爱图”(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鹤),以及底甲清芬院门两侧砖雕,有鹤、鹿、麒麟、龙和蝙蝠等图案,雕工精美。
走在高大的堡墙上,红日西沉,似有似无的轻雾笼罩着王家大院和它旁边的民居。想当年这深宅大院中也曾经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如今却已铅华褪尽、物是人非。纵然有寓意美好的精雕细亥有避邪求福的镇宅之宝,有防备森严的崇门高墙,终究挡不住无可奈何花落去,挡不住光阴荏苒:盛衰无常。王家以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兴起,因贪图享受、沉迷鸦片而衰落的过程,是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最好注解,曾经的辉煌留给我们一处雕梁画栋的民居瑰宝,而其兴衰的教训恐怕更值得后人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