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第一城–郭峪村


    郭峪村堪称“中国乡村第一城”。唐朝建村,但保存至今的建筑风格却形成于明朝。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城堡和独具人性化设计的民居建筑相得益彰。郭峪村村中有城,这一点令所有到村里的旅游者和各国专家都大为赞叹。更何况郭峪村自古便是文风鼎盛之乡,文武兼备,巨商辈出,堪称传奇。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村绅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修建了郭峪城。是年农历正月十七动工,十月峻工。城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城堞450个,东、北、西城门3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有木亭。为辅助城墙又增建窑洞,一便居住,一便防守。窑凡三层,共628眼,故名蜂窝城。城墙上置有城防铁炮数十门。城内居民多为明末建筑,城中心建有七层豫楼一座,十分醒目。
  郭峪城历经300多年风雨,城垣残破,民国年间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对城墙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维修,维修后,敌楼威严,雉墙整齐,城上四周骑马可通。土地改革时,城窑分给了村民个人。建国以来,村民建房,村里搞公共建筑,拆用城窑城墙砖石,郭峪城被严重破坏。1994年,村里投资30万元,对城东门右侧一段城墙及城上的奎星阁、菩萨阁进行了维修。
楼庆西先生在他的建筑著作中是这样描述郭峪村的:“沁水长百里,灵气钟阳城”。唐代就有建置,到了明清时代,这个小村更是呈现了雄伟壮观之态。但见雉堞林立,豫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这是村庄吗?这明明就是一座城池!但可能这就是山西地区古村落的“通病”,即使挂着村的名头,却偏偏要做出城池的气势,这是一个地域风貌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的精神。郭峪村也不例外,走进村的第一步,就是进城。
  郭峪村的一个很重要的看点是一座明代巨观白云观,之所以著名,恐怕要得益于那座号称“无梁庙”的文昌阁了。阁楼高踞于苍龙岭上的松涛云海之中,登临有如入仙境之感。也许有人认为,山西的古村落最大的特点就是气势恢弘而缺乏细腻的感觉。的确,郭峪村的阳刚之气似乎是他的专属特性,但这并不能说明郭峪村缺乏文化气息,清康熙年间文渊阁文学士、《康熙字曲》总裁官陈廷敬就出生在这里。在这煤铁之乡,却能儒贾并举,弦诵之声不断,怎能不说是一种独特气质呢?
雄伟和博大,是每一个亲眼见到郭峪村的人的感受,城墙依山而建,傍水而立,城开三门。之所以村名叫做郭峪,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整个村庄都是为了郭氏家族而建,“峪”即是“谷”的意思,只一个字,便表明了村落处于谷地的地理位置。山西古村落通常都以主人的姓氏命名,郭峪村亦如此。考证史料,会发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其实,偌大的郭峪村也曾经被正名过,清朝的时候,这里曾被称做镇,不过到了民国时期实行编村制,郭峪又成了村。
豫楼是村里最值得观赏的建筑,位于村之中央,建于明崇祯十三年,楼四角垂直,四墙平展,数百年风采依旧。一开始还以为豫楼的名字取自郭峪的谐音,问后才知道,所谓“豫”即防御、居安思危之意。楼与城为同体结构,城为蜂窝城,楼为蜂窝楼,结构得体。
蜂窝城是个颇有新意的概念,其中蕴涵了祖先众多智慧与经验,而对于如今的看者来说,又是个如此浅显易懂的造型。蜂窝城的蜂窝,指的正是城墙的别具匠心。当地人在内墙上分三层用砖石修砌了628眼窑洞。窑洞式城墙的好处在于,一来方便居住,二来方便防守,这不仅让屯兵有了营房,也让储物有了仓库。古人的聪明,今天的我们究竟能继承到几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