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古镇

  李庄的老街上除了那些豪华的建筑,还有普通的民居,保存最为完好的是席子巷。这是一条建于清朝初年的老街,长不过60余米,宽不过2.5米,却引来无数的游人,有美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前来采访的电视台更不少,黄金旅游线万里长江第一镇4黄金旅游线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等都曾来此拍摄纪录片。初一看,觉得只不过是一条老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仔细一瞧,才发现确有特色。整条街都是一楼一底的木建筑,穿逗结构,二楼清一色的木挑吊脚楼,上有屋檐,这一来就把不宽的街覆盖了,街两旁的檐口仅40厘米的距离,站在街市往上眺望,仅看见一丝天空,故而席子巷又被称作一线天。这一条青瓦遮挡阳光雨水的小街,也遮挡了外界的喧嚣,人们不急不缓地过着悠闲的日子,挑水的,拉车的,摇蒲扇的,步履都那么舒缓。以前这里是加工、出售草席的地方,席子巷也由此得名。

今天的李庄已没有了往昔的热闹,极为清幽。“李庄通”左照环老师就住在席子巷,他的家似乎是最为热闹的地方。知道他的一些游人或记者,时常去他家打听有关李庄的故事,他总会滔滔不绝地讲述一些李庄的过去。在距李庄镇西南5公里的板栗坳有一座栗峰山庄,山庄内有一块立于1946年的石碑,碑名为“留别李庄栗峰碑铭”,碑文下部是一长串人名,细一看,还都是些当时的文人名士,如傅斯年、梁思永、梁思成等。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北京城沦陷,当时的国民政府节节败退,创建于1929年的中国营造学社几次内迁,先后辗转于武汉、长沙、昆明等地,随着日军铁蹄和轰炸的进,滇缅交通也被切断。1940年12月,中国营造学社迁入李庄,随同迁入的还有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和同济大学,这样,李庄迎来了不少文人学者名士,师生人数多达1万余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在这里继续科学和文化的研究,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仅目前新中国的科学院院士中,就有11人曾在李庄就读。大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李庄完成了他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女士及儿女就住在李庄上坝村的张家大院,其故居今天尚存。

由于李庄位于长江的起点处,所以有 “万里长江第一镇”之称,而在江边每日有班轮和汽垫船各二班上下;一级水泥公路里程25公里,每日有近百班大、中客车往返,交通十分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