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东山古镇


  东山陆巷古村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区域内明清建筑星罗棋布,古街小巷、古井深宅,犹似走进了明清建筑艺术的博物馆。街上明代牌楼摩肩接踵,巍然屹立,王鏊故居惠和堂、南宋丞相叶梦得故居宝俭堂以及怀德堂、王家祠堂、粹和堂、会老堂等各擅其胜,令人叹为观止。东山东新街、西新街、陆巷、翁巷、杨湾、三山各历史街区前街后宅,小巷悠深、茶楼酒肆,前后错落、意境悠远。区内上百上千年的古树名木、老井、名泉点缀其间,充分彰显了东山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昔日繁华的缩影   东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商界、政界等名人数不胜数,形成了东山独特的人文内涵。隋莫厘将军、唐席温将军、南宋著名文学家、丞相叶梦得、明代文渊阁大学士王鏊等,东山明清两代出了2名状元、1名探花、44名进士和149名知县以上的官员,有“进士之乡”的美誉。近代出版的《江苏艺文志》上,元、明、清三代东山的作家诗人多达359名。现代又出了4名中科院院士和420多名正副教授,因此又有“教授之镇”的美誉。这些古今名人在故乡留下了大量的遗产,为东山留下众多的人文景观。此外,东山的碧螺春、白沙枇杷、杨梅、银杏和莼菜等名特优特产,均已有数百或上千年的历史,并留有许多民间传说,增添了东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东山历史之谜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东山自古就有诸多谜,有的是一事多说,有的是不同说法争论不休,有的人名蛮响却不明身世,也有的以讹传讹,导致历史上的错误。
  胥母山与胥毋山
  胥母山是东山有名之首称,说的是在公元前500年,我国春秋时期吴相伍子青之母奔吴隐居东山搓湾,伍子肯为迎母周游于太湖东山,其时东山尚无正式名称,为纪念伍子胥迎母之盛事,才以伍子胥母命名为胥母山,从我们东山人来讲,胥母山作为东山第一次有自己的地名而感到骄傲,东山的搓湾村,原来无村名,就是因为传说胥母曾定居于此,教化村民用木作槎而才有槎湾之名。而后东山又出现了祭祀胥母的胥母祠、胥母殿。然后有人提出,不是胥母山而是胥毋山。在以往的部分志书中王鏊所作的“姑苏志”称胥毋山,可在他另一部著作“震泽篇”中不称“胥毋山”,而称“胥母山”了。其他志书中有称胥毋山的。同是《吴县志》清乾隆版的称胥毋山,而康熙版的《吴县志》却称胥母山还收录了伍子青迎母之说。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据说:我国古代毋与母是通用的,我想不管通不通用,不要再为毋、母而争论不休了。争来争去,古籍还古籍,不可能再去把古书中的毋改写为母,也不会把母去更正为毋,所以我赞成在写胥母山时加个括号又称“胥毋山”。
  炼丹灶的二种说法
  东山吴山地区,古有炼丹灶之说。据《太湖备考》古迹栏目介绍,有“蔡仙丹灶,在武山石上,石广袤数十丈,上有圆穴径尺余,横石中连,可置釜鼎;下一穴,圆径如上,高倍之,能容束薪”。说是西汉蔡经曾在此炼丹之典故,所以武山一带,曾命名过蔡仙乡。而在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进士监察御史贺元忠为洞庭东山葛氏宗谱作序中又写道,“震泽之蔽有莫厘者,高逼云汉,而武峰亘其南,山水幽胜,有神仙之旧踪。而葛洪之丹灶炼塾在焉,环山皆湖,广数百里若不与人世通人烟者武峰,自葛翁去而仙也”。“葛万五公者随高宗南渡见三吴山水佳丽,欲卜居其间,至武峰曰:此地可以培我后大,吾宗兼之昔人(指葛洪)丹灶炼塾尚在,遂占籍拓基开壤树桑艺谷,不数十载食指渐繁,俨然巨室。”